这个世界上阿里不哥,有的国家的内战是改变了国家内部的力量对比和政治形态,使得强大的王朝由盛转衰,比如安史之乱,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很明显绝对不属于这一种。
蒙古汗位之争的意义是最终代表了蒙古帝国的分裂,代表从伏尔加河到乌苏里江的庞大疆域从此归属于不同的独立政权阿里不哥。
所以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战争的内耗根本没让忽必烈有多掉皮少肉,阿里不哥的军队从来没有打到忽必烈的中原腹地来,经济生产没被破坏,阿里不哥也远远没有能够和忽必烈长期抗衡的生产基地阿里不哥。
忽必烈当初回到燕京之后立即解散了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征召的军队,在1260年的冬天御驾亲征,随即就打败了阿里不哥,后者便假装投降了忽必烈。忽必烈是有多放心呢?留下移相哥镇守漠北后,自己匆匆赶回中原基地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忽必烈看来,南宋的威胁比阿里不哥更强大。
1261年,趁着忽必烈进攻南宋的时候,阿里不哥再度叛乱,忽必烈再度北征没费多大力气就击溃了后者,1262年阿里不哥由于粮饷不济,只能退出哈拉和林,西征讨伐阿鲁忽,之后在伊犁河流域大肆劫掠,最终被迫向忽必烈投降。
同时南宋自己也有问题,本来宋理宗还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在权相史弥远死后搞出了一些颇有成效的改革,但肯定没能解决根本民生问题。后来联蒙灭金后,急于求成,企图北上收复三京,结果惨败而归,自此以后宋理宗开始沉溺享乐,安于现状,最终导致一帮奸臣当道,自己也因为纵欲过度而患病挂了,而南宋在贾似道等人的耽误下也错失了强兵固边的大好时机。
蒙古的对外战争是黄金家族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的,虽然有统一领导但是对于具体的作战还是无法做到准确的管理。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以后随着帝国的扩张,难以保证整体的原因,在蒙哥汗时期或之前还算支撑得住,而之后的情况就完全是汗位的争夺战,这场战争也算得上是一次世界大战了,各个征服地区的贵族都聚集在各个汗国领导人(蒙古人)的账下参与了汗位的争夺战。
当然这一场战争其实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忽必烈一个是阿里不哥。其实随着战争的扩大,每一个蒙古黄金家族的首领都建立了自己的小班底,忽必烈就在靠近当时北京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招揽了很多北方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由于对外征服战争采取承包制度,忽必烈的征服领域就是汉地。忽必烈采取的包围措施很有成效,对南方政权完成了战略包抄,此时的蒙哥汗开始有所怀疑,不希望南方的这块肥肉完全被忽必烈所得。
这就是钓鱼台之战,蒙哥汗身亡。对于大汗的死亡军队当然是十分保密的,而忽必烈招揽的人才和卧底也不白给,大汗去世的消息还是被忽必烈提早知晓,对于蒙古帝国内部其实最高权力已经陷入纷争,大汗的死亡导致内部矛盾激化,同时也给扩张带来了转机,埃及和欧洲地区免遭涂炭。蒙古内部大致分为两股势力,忽必烈更多的是代表汉化,阿里不哥依然坚持蒙古制度,对于很多既得利益者来讲,阿里不哥更符合大家的利益,对于征服地区而言蒙古制度可以很好的解决内部问题。
也就是说忽必烈在蒙古内部其实不占优势,很多蒙古贵族都站在阿里不哥一边。但忽必烈的实力更多的依赖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汉地,虽然地域相比于其他地区不占优势,但先进的经济文化完全对蒙古形成碾压的态势,再加上忽必烈有心保护先进的文化,而其他蒙古征服地区被大肆破坏,忽必烈可以调动的资源反而更多。最终忽必烈赢得了战争,本人也很注重汉化,当然不是融入汉地而是将汉地作为统治的主要对象,采用汉地的统治制度,将重心放在了东亚。
斗争失败的蒙古贵族更主要的还是回到了被自己征服的地区,接受当地的文化和信仰。当初主张依靠蒙古制度统治被征服区域的蒙古贵族反而接受异化。而忽必烈这一支蒙古贵族在忽必烈以后虽然本土化比其他蒙古人多,但忽必烈之后就没有在往前走,元朝结束之后反而回到草原。保留了蒙古的血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