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为何会死在叛徒之手陈玉成凌迟,我们先把寿州城活着的陈玉成与天京之变时死去的杨秀清做一个对比。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二者的相同点就是,无论就韦昌辉,还是苗沛霖,都可以说,他们发动了一次相对于敌对方领袖的斩首行动陈玉成凌迟。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然而,韦昌辉杀了杨秀清,自己弄得灰头土脸,最终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陈玉成凌迟。而苗沛霖呢,他发起的斩首行动却颇为成功,不但擒获了敌方主帅陈玉成,还把他麾下的三千精兵收为己用。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为何这两人发动同一类型的事件,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天京之变。

洪秀全韦昌辉联合起来,斩首杨秀清后,他们勾勒的种种蓝图,必然没有在强敌环伺的境况下,设计一场那么大规模的,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屠杀。他们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兵不血刃的接管原属于东王的势力。“主”还是洪秀全,不过换了个军师而已。

然而,他们并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东王府的人在杨秀清死后与之的互动如何呢?

作为东王旧部,其实有两个选择,第一种,在四敌环伺的情况下,基于太平天国的利益,他们应该放下仇恨,接受杨秀清已经死亡的现实。然而,这随之会面对另一个现实,就是,他们将逐渐远离权利中枢,因为,以杨秀清为中心的权利分配格局将不复存在。

《贼情汇纂》记载,“杨贼信任之 ,同恶相济 ,凡有机密事 ,皆引谦芳及李寿春计议 ,权势在韦石二贼之上,伪侯相之侧目。”这样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与大局有利,与小集团利益不符,东殿人马怎么做的呢?自然是神马大局,神马强敌环伺,那都统统是浮云。他们高举着为东王复仇的大旗,以傅学贤为首,“自峨嵋岭扎营至虎贲仓”与天王北王的军队斗了个旗鼓相当,内讧愈演愈烈,大屠杀终于不可避免的蔓延开来。

民国时期,说起1856年那场太平天国内部的大悲剧,一般以“内讧”称之。建国后才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用了“天京之变”、“天京事变”的。显而易见,用“内讧”定义更为准确。

随后,我们再看看陈玉成走寿州。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庐州陷落,陈玉成率三千精兵走寿州投苗沛霖,英王入城,部下扎营寿州城外。两日后,苗沛霖的侄子苗景开发动奇袭,趁夜色抓住陈玉成,随后连夜送往颍州江口集苗沛霖的大营。第二天,陈玉成部下余安定出马,去寿州城外说合,终于说得三千精兵投效。于是,苗沛霖兵不血刃,接管了原属于陈玉成的人马。

按照传统忠孝节义的理论,这三千精兵该如何做呢?自然是冲冠一怒为蓝颜,豁出去不要命,也要抢回领导陈玉成。事实上,陈玉成的友军和其他部下也尝试了这种做法,张洛行、江台凌,马融和都齐集江口集外,准备营救英王。

然而,此时的英王已经不再是三河大捷中的英王,也不是二破江南大营中的英王。他的势力衰弱的厉害,与其跟着这样一个英王辗转征战,还不如就干脆投了苗,也算有了容身之所。神马义气,神马忠心,神马英王是一手提拔他们的领导,那都统统化为了浮云。

所以说,斩首行动及其后续计划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韦昌辉+洪秀全pk杨秀清残部,实力并不占优势,所以斩首行动虽然成功了,后果却一发而不可收拾。而陈玉成pk苗沛霖,显然陈已成丧家之犬,于是,本该他最忠心的部下便集体转投了苗。

陈玉成被俘后,三千精锐的不作为,才是他死于叛徒之手的最终原因。

胜保最大的的问题不是在于他自己为人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是在于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以辛酉政变“功臣”自居,招揽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这种做法无异于骑在慈禧的头上,拿刀子猛刺慈禧的敏感神经。若他不死,简直不是慈禧的为人风格。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清史稿》中曾记载有人弹劾胜保: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贪污欺罔,天下共知,苗沛霖已戕官踞城,宋景诗反覆背叛,皆其养廱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清末的贪官其实并不少,慈禧实际上都心知肚明。真正戳中胜保死穴的,就是最后那句“苗沛霖已戕官踞城,宋景诗反覆背叛,皆其养廱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

陈玉成凌迟: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何死在叛徒之手?

曾国藩打下南京之后,尚且裁军,以证清白,胜保比起曾国藩,可差太多了。曾国藩有兵,有权,尚且自知审视夺度,胜保却完全相反,他大肆招揽太平军降将,扩充党羽势力,并且任由甚至是包庇党羽作乱,为人又常常以有功之臣自居,这完全跟当年的年羹尧没什么区别。他想学年羹尧,他还嫩点,无论怎么去看这件事,他的人生悲剧,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所以在官方文献《清史稿》中,胜保的罪状,主要有二:

第一,嚣张跋扈,捏报战功

胜保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在铁与血中摸爬滚打起来的汉臣比,差远了。

胜保之所以能够被慈禧重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等这些汉臣在一系列的战事中,实力太过强大了。这些人党羽遍布朝廷,各个手中又有兵权,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政治权力格局,一方面慈禧要靠着这些汉臣镇压国内叛乱,一方面她又得防着这些汉臣,既用且防,这就导致慈禧必须扶持满人官员,达到与汉臣抗衡的局面。

第二,在慈禧看来,辛酉政变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慈禧能够顺利的扳倒权倾朝野的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胜保虽然谈不上功不可没,却也是有功之臣,所以慈禧最初也想着好好提拔胜保。

所以慈禧大力提拔胜保,胜保也能看的出来,这就无疑给了胜保一个错觉,自己就是两宫太后的“恩人”。

可功臣归功臣,胜保的能力实在是不可恭维。

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每战必败,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战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胜保吃了败仗后,第一反应就是捏报战功,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接二连三的败仗,并没有让胜保虚心做人,反而更加嚣张跋扈。

在清代官场,最看重的就是礼法。胜保似乎也不拿这礼法当回事,他为人傲慢无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言语行为更是跋扈专权,甚至打杀官员,这在礼法森严的晚清官场,绝对是大忌。胜保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为自己树立了很多政敌。

如果说对同僚的狂妄尚且无度,胜保似乎对皇帝和太后,似乎也没什么尊敬之意。

第二,拥兵自重,居心叵测

胜保被捕入狱时,清廷定的罪名之一就是“挟制朝廷”。

挟制朝廷,显然这个说法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西北回乱,胜保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清醒的认识,他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他张嘴就和朝廷谈条件:

“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缺乏集事。”实缺封疆,这话已经说得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他就是想借着这个由头当封疆大吏。

除此之外,他常常在奏折中自称自己是“周亚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和朝廷谈条件,这绝对是死路一条,慈禧突然间想起来了嚣张跋扈的肃顺和雍正朝的年羹尧,她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干脆对胜保起了杀心。

除此之外,胜保纵容部下为非作歹,甚至是包庇部下,大有结党营私的迹象。

清史稿记载:苗沛霖已戕官踞城,宋景诗反覆背叛,皆其养廱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苗沛霖出身团练,早年间曾投太平军、捻军,宋景诗更是出身白莲教,这种人本身出身就存在黑点,再加上为人反复无常,现在又包藏祸心、图谋不轨,胜保重用甚至是包庇、纵容这等人为非作歹,简直就是第二个年羹尧。

胜保的人生,完全可以诠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