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对鞑靼阿里不哥、瓦剌有个基本的了解。

阿里不哥:为什么明英宗时瓦刺能一家独大,鞑靼没能起到牵制作用?

1阿里不哥、两者同根不同源

洪武二十一年阿里不哥,明军大将蓝玉率部经捕鱼儿海一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一带),给予北元致命一击,黄金家族的传承人,即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西逃,蒙元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失势,蒙古从此开始分裂:西边的叫瓦剌,东边的叫鞑靼。

虽然两者都属于蒙古,但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骨子里还是因为瓦剌和鞑靼从本质上存在区别。

鞑靼是蒙古传统的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基本也都在成吉思汗起势的蒙古高原,实际上也就是蒙古的祖庭所在,如今的内、外蒙古地区。

但是瓦剌可不一样,他们的祖先并不是纯正的蒙古人,他们是被蒙古人征服的草原森林部落,也就是狩猎民族,而且活动范围多在叶尼塞河流域上游(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新疆北部一带)。

不同的民族属性导致瓦剌、鞑靼很容易产生隔阂,只是原来在强大的蒙古帝国的统辖下,瓦剌部落碍于实力不得不屈服,勉强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现在这个大帝国已经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瓦剌自然也就打起了另立山头的算盘。

这一点,有点像从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关系!

2、明朝自己埋的坑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鞑靼离明朝近,而瓦剌离大明远!

用脚趾头也可以想的出来,离得近的鞑靼最容易遭殃,鞑靼的阿鲁台也确实作死,归而复叛,出尔反尔。所以朱元璋之后,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北伐,其中四次都把矛头指向了鞑靼。瓦剌眼瞅着鞑靼成功吸引了大明的火力,也就不甘寂寞,在后面不停的捅刀子,朱棣第四次征讨鞑靼时,半路还没见到蒙古人,就被告知,鞑靼已经被瓦剌给收拾了。

势单力薄的鞑靼哪经得起这么被揍,正面是大明抡着重锤伺候,后脚是瓦剌不停地穿小鞋,双重打击下鞑靼被修理地元气大伤,到明宣宗后期、明英宗时已经一蹶不振,只能选择依附大明,原来的地盘也被瓦剌逐渐蚕食鲸吞。

所以说,正是大明的麻痹托大,让瓦剌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出于制衡策略的失效,使得瓦剌不知不觉中成了大明的心腹之患。英宗土木堡之变,狠狠地给了大明一巴掌,扇得大明晕头转向,差点被一次性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