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份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他上台后打击腐败安德罗波夫、积极发展国家经济。确实提高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不过他当了15个月的苏联总书记后,就因病驾鹤西去了。
我们大家对“安德罗波夫”这个人非常陌生安德罗波夫,他从1982年11月份接替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苏联新的总书记,他至1984年2月9日去世,只当了15个月的苏联国家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1914年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25岁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了苏联的游击队。1953年进入苏联外交部。1954年被任命为匈牙利大使。1956年匈牙利爆发了反对苏联的武装起义。安德罗波夫建议苏联出兵镇压匈牙利的武装暴动,结果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赏识。
1967年他被赫鲁晓夫推荐担任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主席,他一连干了15年安德罗波夫。在他的领导下克格勃茁壮成长,由惩罚机关变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情报机关,成为了苏联形象的代言人。他要求家人和自己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他省吃俭用,常常把工资的一部分交给秘书,让他的秘书给一些孤儿院的孩子们买衣服穿。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份上台后,就开始励精图治、整顿纪律、改进苏联共产党的作风。他开展反腐败运动,从1982年11月至1983年12月,撤换了90多名苏联中央政府部长和州党委书记,包括苏联前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150个州级领导人中,有47人因腐败被撤换,他把长期腐败的近1/3的高官全部赶下台。
安德罗波夫十分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他推行农业集体和家庭承包制;在工业和建筑业中推广承包作业队;他要求工业部门给与工厂管理人员更大的权力。他发起了反对低效率的运动,狠抓了职工的劳动纪律、整顿了社会秩序。安德罗波夫的经济改革效果非常好,198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扭转了多年来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和完不成计划的状况;1983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82年增长了5%,整个苏联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5%;此外苏联工人的工资和劳动报酬都有较大增长,市场供应也有了明显改善。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患有糖尿病去世,终年70岁。他执政苏联15个月使国家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人民收入提高,苏联社会非常团结。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由契尔年科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只不过13个月后契尔年科也去世了。
契尔年科去世后,由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担任苏联领导人,直至1991年12月分苏联解体。
你首先要弄明白,最早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所谓“中国”,那是指老蒋的“国民政府”,时间是1945年6月26日,也就是《联合国宪章》的签署日。而当时的国民政府,跟美国的关系堪称铁得不能再铁,虽然当时罗斯福总统已经逝世,但是在联合国框架的酝酿阶段,对华态度比较友好的罗斯福仍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也认定中国“入常”等同于美国从此多了一张永久性支持票。
(罗斯福总统)
成立联合国这事,是美国人最先琢磨出来和付诸实施的,时间约在1943年末左右,此时反法西斯战争的迅速逐渐明朗,那么如何维持战后的国际秩序,如何贯彻美国一直追求的霸权和话语权,就被提到日程上来。美方最早提名的四大发起国,当然是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主力:中苏美英,中心意思是这四大国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打击可能出现的类似小胡子这样的刺头。
苏德战争正处于激烈时分,所以苏联当时只是附和而不是那么积极,基本都是美国在推动,1944年8月起,美英中苏四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讨论和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然而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却出现了变数,因为这次会议并没有邀请中国参加,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初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让老蒋和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直线下降,进而深邃地影响了政治格局。
(签署相关文件)
由于对德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斯大林对联合国的问题也变得重视起来,尤其是雅尔塔会议缔结的密约,涉及到了中国和苏联之间敏感的领土问题,为了尽快击败日本,美国在没有通知重庆政府的情况下,单方面同意了斯大林出兵东北的条件,其中包括外蒙维持现状、租借旅大和关于库页岛的等等不合理要求。重庆政府得知后非常愤怒,曾经派外交部长王世杰和小蒋亲往莫斯科去交涉,而斯大林的态度又非常强硬,双方不欢而散。
所以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和苏联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苏联当然不愿意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那肯定是等于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当中多了个敌人嘛!并且中国一旦入常,指不定哪天就会翻起那些旧账,所以苏联变卦反对中国入常是必然的,那会也还不是我们的什么“老大哥”。而丘吉尔则是一贯轻视国民政府,并且为了拿回香港的问题,跟老蒋多次发生争执,也不支持中国“入常”,斯大林和丘吉尔认为,常任理事国有美英苏就足够了。
(开罗会议)
所以情况确实如此,那就是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大国当中的苏联和英国都开始反对中国入常,唯独美国因为和重庆政府的特殊关系而力主,并且提议常任理事国扩大到五个,以削弱苏联的影响力。在联合国的设计框架的实质阶段,又规定了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一个大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如此常任理事国的权限就很大了,三方因此开始了激烈的讨价还价。
同时,如果要入选常任理事国,总得是个大国并且在二战中得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国家,所以满足条件的国家实在有限,苏联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盟友”,它势力范围内的东欧诸国既不是战胜国、体量又都很小;英国则出于自己的利益,推举关系和情况都比较特殊的法国,毕竟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政府还算是反法西斯阵营的,而美国着力推举中国,同时还不太接纳一向特立独行的法国,而是提名了南美大国巴西。
(雅尔塔会议上)
三巨头由此算是“各怀鬼胎”,那就得博弈和谈判,其中美英之间还是比较容易谈的,英国人说巴西就算了吧,丫根本没有直接参加二战,也不是战胜国,确实不太合适,要不咱俩互相支持一下,你同意法国进来,我就同意中国进来。美国人琢磨琢磨也只能这么办,因为巴西的提名也肯定得不到苏联的同意,于是美英各带着一个候选国,再跟斯大林摊牌。
既然美英达成了互相支持的协议,那么在三巨头的表决时,就等于让中国和法国已经都有了两票,斯大林孤掌难鸣。而中国坚持了八年艰苦的全面抗战,并且拥有着庞大的国土和人口的体量,让苏联也确实无话可说。所以斯大林只能挑法国的毛病,说法兰西一个多月就让德国人给打残废了,戴高乐不过是个流亡政府,实在差了点意思。
已经确定为常任理事国的美、苏、英、中四个国家,一边举行会议进行联合国的筹建工作,一边落实最后一个名额,由于美英达成了一致、而国民政府自然亲美,所以出现了三对一施压的局面,而法国人也适时地表态,可以免除之前的沙俄、现在的苏联跟法国的一切债务,来换取斯大林的认可。最终,势单力孤的苏联只能接受这个方案,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名单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在德国已经投降、日本投降也进入倒计时的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其第23条第一款作出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其中五大国有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
美国人积极操持的结果,也确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1950年的那场战争中,由于苏联代表缺席,另外四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了组建“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决议,并且授权由美国总统提名总司令人选,使联合国沦为了美国行使霸权和军事干涉的工具。而事实也证明,龟缩台海一隅的蒋政权继续把持着席位,显然是不合理的。
经过不断的争取和逐渐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和常任理事国的席次。
(我国恢复席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