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一下,即使不算孙中山,徐世昌其实也是继袁世凯黎元洪简介、黎元洪之后的民国第三任总统,只能说是第二任选举出来的大总统。而他能出任这个总统,主要是因为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矛盾加剧,需要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徐世昌是北洋集团的元老人物之一,袁世凯创办小站新军时,他就是新建陆军的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协助袁世凯处理军中事务。而袁世凯不在军中的时候,他则代行其职。在辛亥革命时,又是徐世昌力保袁世凯复职镇压革命,为袁世凯东山再起铺平了道路。
因此算起来黎元洪简介,早期徐世昌在北洋集团中的地位还在段祺瑞等人之上,是真正的二把手。在清室退位,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以后,很多人认为徐世昌应该出任国务总理。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徐世昌却在此时宣布退隐。
徐世昌退隐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些人说徐世昌是一个传统文人,清室对他有厚恩,所以不愿意在民国政府中任职黎元洪简介。有些人则说徐世昌只是觉得当下局势不稳,不敢跟着冒险,这才主动隐退。
不过不管是哪个原因,此后徐世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远离政坛,极少过问政治,处于一种比较超然的态度。
到了1918年,时任代总统的冯国璋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因为争权夺利闹的不可开交。两人纷纷拉拢北洋集团中的实力派明争暗斗,一度差点兵戎相见。然而段祺瑞虽然实力占优,却也不敢真的撕破脸。所以他最后提出了一个方案,自己和冯国璋同时引退,重新选大总统。
段祺瑞提出这个方案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会在他控制之下,即使重新选举,也能选出一个自己能控制的总统来,政局还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所谓同时引退只是一句空话。当然,为了让冯国璋没话说,总统候选人得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最后段祺瑞就选中了徐世昌。
从资历来说,徐世昌还在冯段两人之上,让他参选大总统,冯国璋再不愿意,也没法说他是段祺瑞的人,不能公开反对。而且徐世昌离开政坛时间这么久,除了名望之外,已经毫无实权,段祺瑞觉得让他当总统利于控制。
就这么徐世昌最后由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国会选举成为大总统。冯国璋在这次斗法中以彻底失败告终。当然段祺瑞也没笑到最后,没多久就在直皖大战中兵败下野。而徐世昌后来也在军阀的争权夺利中下野,此后远离政治,在文学上倒是有了不少成就,高寿去世,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黎元洪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在武昌起义一夜间就由名不见经传的清军协统而成为军政府的大都督,震惊中外。他登上政治舞台难道只是时势造就和机缘巧合吗?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在武昌起义中把这位清廷军官推为首领?他又为何能青云直上,三任副总统,两任大总统,成为民国初年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在辛亥革命中他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武昌起义后,逼上梁山的黎元洪被革命军推为鄂军总督,之后相继任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始终是一个傀儡。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是“忠厚长者”、“稳健派”,和蔼谦虚。号称“民国祢衡”的章太炎,清朝末年因苏报案坐过牢,文名满天下,被社会上层人士推为国学大师和革命先锋。他见了什么都要骂,惟有黎元洪是他歌颂的。在他的笔下,黎元洪是一个朴素而果毅的杰出人物。
黎元洪幼时家境贫寒,在父亲投军,祖父过世以后,他和姐姐衣食无着,只得一起讨饭为生。实在饥饿难挨的时候,跑到别人的菜地里偷萝卜吃,聪明的他把萝卜拔出后将叶子拧下,再用土掩好,远看好像地里萝卜没人动过一样。在见到父亲的时候他已经14岁了。那年,父亲回来接他到天津,生活变得稳定一些。20岁时他被天津水师学堂录取,他发奋好学,勤勉努力,为人厚重朴实,什么苦活重活都抢着干,而且各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几位师长的赏识。在入学后的第二年父亲去世,他的生活非常拮据困顿。即使在他结婚以后,每次回家探视亲人,都还要徒步往返近百里的路程,为的是省下一点路费,继续维持生活。后虽为清军将领,但他毕业于水师学堂,还曾三次东渡日本,考察那里的政治与军事情况,见识过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和强大,因此思想开通。
武昌起义成功后,由谁出面主持刚刚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工作成为了革命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是因为起义来的仓促,根本来不及和革命组织的领导者取得联系。政府要建立,起义军需要管理,起义新军还需要巩固并扩大战果,急需一个可以主持大局的人。
照理说革命首义刚刚取得成功,应该推选一个德才兼备、深孚众望的革命中坚人物出来担任首领,以期把革命进行到底。但湖北的革命党人却拉出一个与革命毫无关系,而且畏惧革命的旧军官黎元洪来作为军政府的都督。这与起义军代表和地方立宪派商议的结果不无关系,立宪派运用政治手段使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军同意了让黎元洪当大都督。
当时,黎元洪还是协统,官位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他刚听到起义的消息后,就吓得赶快从营房中逃跑。他惧怕起义士兵拿他问罪,于是不敢回家,就换了一身衣服东躲西藏,打算混出城去,唯恐躲避不及。黎元洪下落不明,起义士兵只好派人四处寻找。最后这位面庞团团的黎协统总算被找到了。
关于革命党人把他从床下拖出来推上都督宝座的故事,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趣闻了,黎元洪也因此有了“床下都督”这个雅号。当时,黎元洪躲在姨太太黎本危的床底下,此事被部下马队第一标第一营的排长萧燮增知道了。萧带着众人把黎元洪从床底下生硬硬地拖出来,他们用手枪逼着黎元洪来到省咨议局,还把他关押在楼上,用重兵看守。黎元洪当时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一言不发,呆若木鸡,加上他“体干肥硕”,活脱脱一个木菩萨。
也有人说,武昌起事后,黎元洪闻风唯恐躲避不及,就和执事官王安澜,躲到黄土坡刘文吉参谋的家中。当革命军找来时,黎元洪吓得躲到屋中蚊帐后面,觉得不妥又钻入床下。折腾了三五次。革命军马荣将子弹上膛,威胁他出来,黎元洪见再也无法躲避,只好被革命军从床下拖出来,最后被革命军推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宝座。
传说内容虽有些差别,但都从中反映了黎元洪被迫参加革命的不争事实。在很多文章著作里都能找到这件事的相关记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未有人在床底下被捉出来再被奉作统帅的,黎元洪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当黎元洪得知起义士兵要推举他出任革命军大都督指挥队伍对抗清王朝的时候,被吓得浑身紧张,汗流浃背,表示坚决不做此“叛逆之事”。根本不顾革命党人苦苦相劝,只是连声推辞,执意不从。他推辞说:“此举事体重大,务要慎重。我不是什么革命党,我不能做都督,我也没有做都督的资格,你们怎么不接孙文来担任都督。”而当时孙文远在美国,还未听闻起义的消息。
这时,革命军将预先拟好的安民告示拿出来要黎元洪签字,黎元洪唯恐被人加害似的,连声拒绝,黎元洪消极抗拒的态度激怒了在场的革命党人,他们气愤地骂黎元洪不识抬举,是满清走狗,也有人要枪毙黎元洪,另选都督。而黎元洪早已吓得面无血色,一身冷汗。
此后几天,黎元洪一直是缄默不语,他私下打算,不再做满清官吏,但是也不能趟革命军的浑水。由于黎元洪一直不肯就任都督,革命军只好将他软禁起来。他整日愁容满面,心事重重,心想“朝廷把我当叛徒,党人把我当囚徒,这下可完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死了之。”当时黎元洪消极抗拒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黎元洪见形势上已开始逐渐有利于革命军,再加上起义士兵的强行逼迫惹不起也躲不起,这才勉为其难,同意就任。他虽然知道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政策制度上的落后,他的头脑中也存有排满的思想,但是却对革命一无所知,在他看来,革命党人虽然取得武昌起义的成功,但是想对付清军的反扑,实为难事。
刚当上都督的黎元洪,虽然每日正襟危坐,一言不发,但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专门发出公告,号令民众一律剪辫。一场改朝换代的变革,就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服饰发辫开始了,可是让黎元洪剪辫子他却痛哭流涕,一再拒绝。
其实他这种心理倒也不足为怪,成为都督已经是勉为其难,又要剪掉一直顶在头上的辫子,改变以往旧的形象和作风,对于刚刚还和起义军敌对的一个人,需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行为,的确不是简单的事情,更何况他还要做首义都督,主持全局,公开发表演讲。
随着革命状况的不断好转,武汉三镇已被革命军控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于是,黎元洪的态度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作为首义都督的他也不再不发一言了,这个变化开始的标志就是他剪掉长辫子。
革命军的炮队击退了清政府的兵舰,黎元洪得知此消息之后就准备接受革命军的要求。他开口同革命党人说起话来。看守他的革命党虎着脸说:“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无数人,才换来今天的胜利,抬举你做都督。你多讨便宜呢!你再不下决心,蓄着长辫,我们就用手枪对付你。何况现在武汉三镇人人都剪辫子,你身为首义都督,就该身体力行,先剪掉辫子,以表示决心。”黎元洪此时也顺水推舟,见风使舵地说道:“你们说要剪辫子,我也早有此意,现在找个理发匠来,我剪去辫子就是了。”
革命党人请来了理发师,理发师问道:“都督剪去辫子,留多长头发?”黎元洪答道:“就剃个光头吧。”不到半小时的功夫,理发师便给黎理了个光头。这时,大家再看黎元洪,刚剪掉辫子的头圆圆秃秃的,宽厚的肩也是圆的,大肚子更是圆的,肥头大耳。众人打趣道:“都督好像个罗汉。”黎元洪笑着说:“像个活弥勒佛。”这话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黎元洪剪掉发辫后,吴兆麟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表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剪掉长辫的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是已下决心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黎元洪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从一个镇压革命党人的清朝官吏,一变而为民国政府的首位都督,日后还因此莫名其妙地当了副总统,乃至于大总统。
出任军政府都督,但他很快顺应了历史潮流,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发展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他后来在袁世凯“洪宪”帝制的闹剧中拒受王封、消极抵制;在两任大总统时能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等军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斗争,也具有维护共和、反对封建独裁的动机和目的。
封建军官出身的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后也做过一些错事和坏事,但我们不能把他等同于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那样的封建军阀,还是应该肯定他曾经起到过的历史作用,做出过的历史功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