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严格的说慎郡王,乾隆虽然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但他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友”。要知道乾隆的身份可是皇帝啊。乾隆时代, “文字狱”还是很厉害的,与这样一个爱玩文字狱的皇帝做诗友,第一你得有不要命的胆儿,第二你得有能让乾隆欣赏的诗才。但乾隆拉你做 “诗友”,你不做也不行。而且做皇帝的诗友,时时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大祸临头。

慎郡王:乾隆一生作诗上万首,他的诗友是谁?

慎郡王:乾隆一生作诗上万首,他的诗友是谁?

曾经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其晚年编辑的《清诗汇》中选录了乾隆的五十六首诗慎郡王。在“谨案”中说乾隆“赋诗好与词臣商榷”。注意,乾隆的“诗友”身份都是 “词臣”。如乾隆的五位词臣:大学士梁思正、刑部尚书张照、吏部尚书汪由敦、刑部尚书衔侍郎钱陈群、礼部尚书衔侍郎沈德潜。这五位“诗友”相比,最受恩宠的当属沈德潜了。

慎郡王:乾隆一生作诗上万首,他的诗友是谁?

说到沈德潜和乾隆的 “诗友”关系慎郡王,《清史稿》列传中的沈德潜传介绍的清清楚楚。

慎郡王:乾隆一生作诗上万首,他的诗友是谁?

沈德潜大器晚成,年轻时时运不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是榜上无名。六十七岁终于考上进士选为庶吉士,乾隆七年散馆被视察翰林院的乾隆看上了。乾隆知道他有“诗名”,称他为“江南老名士”。授予他编修职。乾隆写的诗都让他赓和。乾隆很赏识他的诗才,多次给他升官。他请假回老家安葬,特许可保留职位。给予他三代封典,内阁学士,在上书房行走。直到他八十岁还不愿放他致仕。乾隆还解释为啥对沈德潜恩宠有加:“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呵呵,开始时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多次破格提拔他的,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慎郡王:乾隆一生作诗上万首,他的诗友是谁?

即使沈德潜退休还乡了,还命他和诗,“凡有御制,皆驿寄命和不绝。”,乾隆曾赐诗沈德潜,其中有句云:“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福。”另外一个“诗友”侍郎钱陈群在一旁唱和曰:“帝爱德潜德,我羡归愚归。”赐诗与和诗中巧妙地嵌入沈德潜的名“德潜”、号“归愚”,在当时被传为诗坛佳话。

乾隆十三年,德潜以齿衰病噎为由请求退休,乾隆不批,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十四年,沈德潜又请求退休,乾隆批了,可以原品休致,但你得把我的诗集编辑校正完了才能走。并下诏说“我和沈德潜的关系,从诗开始,以诗终结。”他退休回家后,写的诗文都要寄到北京让我阅览。并赐给他人参,专门写诗为他送行。德潜归,进所著《归愚集》,乾隆亲自为之作序,称其诗与高启、王士祯不相上下。乾隆十六年,乾隆南巡,专门下令沈德潜可以在家领俸禄。当年冬季,沈德潜进京祝贺皇太后六十大寿。十七年正月,乾隆召赐曲宴,赋雪狮与联句。又以德潜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赐藏佛、冠服。德潜归,复进西湖志纂,上题三绝句代序。二十二年,复南巡,加礼部尚书衔。(退休后又加了个正部级待遇)二十六年,沈德潜又进京祝贺皇太后七十大寿,乾隆赐他拐杖,并下令集文武大臣七十岁以上者为九老,凡三班,德潜为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把他们的画像挂到皇宫内府。

沈德潜又呈上自己编辑的《国朝诗别裁集》请乾隆作序,乾隆翻阅了《国朝诗别裁集》,看到诗编以钱谦益为首,顿时不高兴了。说:钱谦益这些人是明朝的官,又服务本朝。刚打下江山时用他们是权宜之计。他们不是忠孝之辈。其诗听听可以,但列在本朝诸人前面却不行。父皇说钱谦益是名教罪人,他的诗不能入选。再者,慎郡王是我的叔叔啊,我当皇上的都不忍心直呼其名,你沈德潜怎么能直书其名呢。起码的君臣礼数哪里去了。至于这本诗集把诗人的世次前后倒置,就不一一说了。让内廷翰林重新校定吧。这时候乾隆已经对钱谦益这个老诗友不满了。却也没有把他咋样。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沈德潜和钱陈群在常州迎驾,乾隆赐诗于二人,并称为“大老”。乾隆三十年又南巡,沈德潜还在常州迎驾,乾隆封他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乾隆三十四年,沈德潜九十七岁时死去。乾隆又追他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并写诗为挽。

这个时候乾隆已经下令毁掉钱谦益的诗集,并命两江总督高晋察看沈德潜家如有钱谦益诗文集要缴出。高晋汇报说沈德潜家并未藏钱谦益诗文集,这事算完了。沈德潜也算死后躲过一劫。

哪知乾隆四十三年,东台县有人告发举人徐述夔的《一柱楼集》有大逆不道的反诗。乾隆一看徐述夔的这本反诗集上竟有沈德潜所写的传,还称道徐述夔的品行文章皆可为楷模。这下可把乾隆惹恼了,命令大学士九卿讨论怎样处理,结果死去的沈德潜被剥夺官衔、取消谥号、毁掉祠庙、毁掉墓碑。所幸乾隆还保留了一丝仁慈,没有像对徐述夔那样开棺戮尸。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写怀旧诗,仍把沈德潜列为五词臣之末。

我们看看乾隆写的怀旧诗中《故吏部尚书衔原侍郎沈德潜》。诗中把他和钱陈群比较,并写明在沈德潜犯了选国朝诗不当的错误后,乾隆“仍予饰终恩,原无责备意”,但饶你一回你又“昨秋徐案发,潜乃为传记,忘国庇逆臣,”这可不能轻饶了,死了也不行。其实乾隆也明白沈德潜是“盖因耄而荒,未免图小利”而犯错误,不是有意为之。所以没有对他开棺戮尸。

东南称二老,

曰钱沈则继,

并以受恩眷,

嘉话艺林志,

而实有优劣,

沈踳钱为粹,

钱已见前咏,

兹特言沈事。

其选国朝诗,

说项乖大义。

制序正厥失,

然亦无呵厉。

仍予饰终恩,

原无责备意。

昨秋徐案发,

潜乃为传记。

忘国庇逆臣,

其罪实不细。

用是追前恩,

削夺从公议。

彼岂魏征比。

仆碑复何日,

盖因耄而荒,

未免图小利,

设曰有心为,

吾知其未必。

其子非己出,

纨绔甘废弃,

孙至十四人,

而皆无书味。

天网有明报,

地下应深愧。

可惜徒工诗,

行阙信何济。

作为皇帝的亲密诗友,你得明白你的第一身份是臣,然后才是友。你除了用诗侍奉好皇上外,也得有灵敏的政治嗅觉,要知道皇上的好恶和政治洞察力,清朝的文字狱那么厉害,你沈德潜不会不知道,在犯了一回选诗不当把皇上讨厌的贰臣诗列为集首的错误后,皇上没有处理你。你还不知错马上改,趁着还没死把自己的诗文和为别人写的叙传之类的东西检查一遍,发现有错的赶紧想法烧了啊。结果你却被皇上恩宠半辈子,死后却落个“一夜回到解放前”,还累及后人。也说明沈德潜活了九十七岁,擅长的就是诗词,只能做皇帝的词臣。政治上没啥建树。不是玩政治的的能臣。

说起乾隆的诗友这个问题,倒是还有个乾隆的大臣不得不说。他不是乾隆的词臣诗友,反而劝谏乾隆不要以诗为能,耽误政事儿。这个人就是乾隆年江西道御史李慎修。乾隆有一首诗就是写这件事的。而且这诗的语气还有点“委屈”。

《李修慎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违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

慎修劝我莫为诗,

我亦知诗可不为。

但是几余清宴际,

却将何事遣闲时。

你李慎修劝我不要写诗,我也知道不能老是写诗。但是工作、宴会之余,闲暇时不写诗你让我干啥呀?

《清诗汇》在乾隆此诗后“谨案”:李慎修,字思永,山东章丘人。乾隆十年自江南驿盐道授江西道御史。尝谏高宗勿以诗为能,恐摛翰有妨政治。高宗召入见,曰:是何渺小丈夫乃能直言如此?慎修对曰:臣面陋而心善。高宗为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