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家族挺有意思,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诞三兄弟分别仕于魏、蜀、吴三国,《世说新语》中这么记载诸葛瑾: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诸葛瑾。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那么诸葛家族的几个兄弟为何不效力于同一个主公呢诸葛瑾?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遍地撒网,重点捞鱼因为当时天下政局大乱,到底最后谁能独占鳌头还不得而知,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虑,更是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所以作为琅琊大族的诸葛家族就采取了“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方法,对曹操、孙权和刘备三方都进行了同等的投资,这样很明显就降低了风险,最后不管那一家能够最终胜出,诸葛家族都能从中得利。
不得不说,诸葛家族这一招确实不错,但人算不如天算,虽然曹魏最后统一了三国,但仕于曹魏的诸葛诞不仅没能获得很高的官职,而且最后还因为站错队被夷了三族。
二、家族安排,但尊重个人选择虽然家族的大政方针是“遍地撒网,重点捞鱼”,但实施的过程中完全尊重个人选择。所以诸葛兄弟们选择效力魏蜀吴哪一家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家族并不干涉。
诸葛瑾最先入仕,选择了东吴孙家;诸葛亮比较看好刘备,一心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诞是一位武将,他选择加入了曹魏。因此就有了后世所谓的“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个说法。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所以诸葛亮和诸葛瑾兄弟俩才不效力于同一个主公!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演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选择辅助吴国,在孙权在世的时候,诸葛瑾其实还是蛮得重用的,诸葛瑾虽然没有诸葛亮的才能,但是却有个厉害的儿子诸葛恪,诸葛恪是吴国后期的大人物,一度坐上吴国丞相,权倾朝野,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物,这点诸葛恪比他父亲诸葛瑾是强多了,孙权当年就夸赞诸葛恪厉害,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
但是诸葛恪生性傲慢,在掌握吴国大权之后张横跋扈,本来新城惨败诸葛恪要付很大责任,但是这家伙仗着自己掌握朝廷,不仅不承认错误,反倒更加独断专权,本来吴主孙亮就对他不满,诸葛恪再这么一搞,孙亮就有除掉诸葛恪的心思,最终孙亮与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一起设计把诸葛恪诱骗杀掉,诸葛家在吴国被夷三族,可以说诸葛家在吴国算是灭族了。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可不是只有诸葛亮仕蜀汉,诸葛瑾出仕东吴,还有诸葛诞出仕曹魏。三人在任期间,各自为其效力政权鞠躬尽瘁,尽心尽力。
至于为何诸葛亮不跟随其兄诸葛瑾效力东吴,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几点。
首先,诸葛亮的志愿是匡扶汉室,刘备号称中山靖王之后,在没有入川之前,一直实力单薄,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与诸葛亮的志愿不谋而合。
其次,东吴经过孙坚孙策父子二人的苦心经营,已经有了稳定的政权结构。其本土四大家族陆,顾,朱,张势力庞大,文臣武将相得益彰,此时诸葛亮如果出仕东吴,何时能有出头之日?反观刘备麾下,唯一堪称一流文士的徐庶刚刚远走曹魏,正是一步登天大展宏图的好时机。
最后,刘备的诚意满满。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篇幅非常大,那时刘备47岁,孔明27岁,当时刘备二顾茅庐走了几十里山路,天寒地冻,胡子都结了冰棱碴儿。书童却说:我家先生说了,他不在家。所以张飞说我烧把火把他逼出来,刘备说:我们下次再来,不可鲁莽。从当时刘备的身份和社会背景来说,他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诸葛亮当时没身份、没背景、没级别、没财富,但是刘备却能够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