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先生(1936---1997)是我崇拜的一位乡土文学作家。祖籍是通州北运河畔郎府乡(现合为西集镇)儒林村。离我的姥姥家不过二、三十里路刘绍棠简介,算半个同乡。
刘绍棠先生12岁时以全科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二中,13岁发表作品,被誉为“神童作家”,后被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20岁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刘绍棠简介。一生经历丰富,命运坎坷。
“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刘绍棠简介。”这正是刘绍棠先生的写作宗旨。先生勤奋笔耕,著作等身,写了四、五百万字的作品,但除了50年代的一篇《西苑草》外,所有作品写的都是自己的家乡北运河,如50年代的《青枝绿叶》、《摆渡口》、《红花》、《运河的桨声》,80年代的《蒲柳人家》、《花街》、《瓜棚柳巷》、《二度梅》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运河养育了他,在他童年时,家乡的父老给他疼爱,给他关怀;在他受难时,故乡的乡亲给他支持,给他力量。北运河两岸的秀丽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多情重义的父老乡亲,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1979年平反后,先生仍然经常回到故乡,探亲友,访民情,吃农家饭,唠地头磕,本色不变。《蒲柳人家》中泼辣豪爽的“一丈青”大娘,乐善好施的“何大学问”;《花街》中美丽刚毅的蓑嫂,正直善良的叶三车;《瓜棚柳巷》中侠肝义胆的柳眉子,风骚妩媚的花三春等,正是家乡父老的众生相。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先生在笔端充满了深沉的爱恋,把家乡写得美轮美奂,令人神往。曾有读者来到他的家乡,感觉没有书中写得那么美好,绍棠先生深情地说,在我眼中,家乡永远是最美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