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史书历史上的一部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史记诞生之前,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了两千多年,那么,这两千多年里,还有其他的史书存在吗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答案是肯定的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早的史书有很多,比如各个诸侯国自己的史书。不过,随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项羽火烧秦皇宫,民间收集的各国史书和秦国馆藏的史书都几近灭失,不过还是有一些史书流传了下来,他们是: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之所以能够避免秦末的战火而流传下来吕氏春秋简介,是因为它是在西晋的时候被盗墓贼从墓里挖出来的,根据《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记载,史称"汲冢书"。《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未经秦末浩劫留存的的编年通史,它记载的历史时间线和《史记》差不多,不过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却与《史记》大相径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来阅读一下。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春秋《春秋》是鲁国史官编著的编年体通史,鲁国史官当时收集周朝境内的各个诸侯国的大的历史事件,依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受其记录方式的影响,这本史书被简称为《春秋》。《春秋》的艺术价值很高,有很多的散文,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春秋》的撰写人“夹带私货”比较严重,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这样“夹带私货”的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曾主持修著《春秋》,所以,它也被列为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左传)、《春秋公羊传》(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由于《春秋》采用的记事手法非常的简略,很多事情让人看起来都比较摸不着头脑,于是,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人就针对《春秋》的内容进行注解写作,于是便有了《春秋三传》,另外给春秋写过注释的还有邹氏、夹氏二家,不过早已失传。

尚书《尚书》,和《春秋》同为儒家经典之一,简称为《书》。《尚书》分为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据传,《尚书》由孔子选编,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但在秦末被焚毁。西汉时期,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由秦国一代明相吕不韦主持编著的,虽然《吕氏春秋》并不是一本专门的 史书,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大全”,但是也并不能抹杀其在史书界的地位,它上边记载了很多的历史时间,吕不韦曾夸口自己的《吕氏春秋》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除了上述出名的著作之外,早于《史记》的史书还有《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家谱类史书;《秦记》等各国史书;《晏子春秋》等记载个人事例的史书以及其他个人根据其爱好编著的史书。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不夸张地讲,《吕氏春秋》的文献和知识价值,在不少人那里被严重低估了。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司马迁把这句话作为《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开篇语”,不是没有道理。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从吕不韦对子楚这个“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他“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一直到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都充满着背后的“精密算计”。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吕不韦在庄襄王,就是子楚,包括秦王政在位时,为相十三年。他真不是“尸位素餐”、“浪得虚名”。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吕不韦亲临阵前,打了不少仗。特别是率军灭了东周,是诸侯们可以作为“旗帜”的周天子不复存在,是对六国贵族精神上的极大打击。吕不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和实力。待到秦王政亲政,其实六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反败为胜的可能,“秦王扫六合”,严格来说,是给吕相打扫战场。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在治理内政方面,吕不韦一改秦孝公以来唯尊法家的治国方略,广收贤士,包括很多儒生,提出自己独到的政治理念。经济上,他坚持“重农”的同时,亦鼓励工商,即所谓“凡民自七尺以上者,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致使秦国工商业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为相十三年,吕不韦实实在在、方方面面,为秦国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氏春秋简介:比史记更古老的史书有哪些?

吕不韦还重视知识,著书立说,最典型的成果,就是这部《吕氏春秋》了。

从《吕氏春秋》的书名,就可窥见吕不韦的“心机”。

秦王政六年,即公元前239年,吕相召集天下名士撰写此书。当时,孔子修《春秋》,已天下遍知。吕不韦定名“春秋”,还加上“吕氏”,不外表示此书可与鲁《春秋》其名,他自己也要与儒学泰斗一争高下。

此时,秦王政尚未亲政,但六国大势已去,吕不为总览朝权。他在这个时间点著书立说,实际上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治通鉴”——往好的方面说,是他要为秦国统一天下后的统治制定“治国纲领”;往坏的方面说,至少可以先下手为强,打下理论基础,便于左右亲政后的秦王,甚或,取而代之也未可知。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在此书完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了——无非一是“立威”;二是大造声势做给宫里的秦王看。

无奈,秦王政也是“狠主”,亲政第二年,就找个借口把吕不韦这个“仲父”免去相职,赶回封地去了。

两年后,吕不韦饮鸩自杀。假若真没不轨“想法”,也不至于如此吧。

说回到《吕氏春秋》这部书。

《吕氏春秋》,别名《吕览》。

《汉书.艺文志》收录,列为杂家。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纪、览、论。

“纪”,按“春夏秋冬”各三季,十二个月共“十二纪”。每“纪”五篇文章,共六十篇。这个“笔法”,颇似《春秋》。

“览”,按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共六十四篇。现在的版本佚失“第一览”一篇,实际六十三篇。

“论”,亦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

合计应为一百六十篇,现实为一百五十九篇。全书总共20余万言。

《汉书》将其归入“杂家”,是因为其“杂糅各家”,并非如现代一些人认为的“内容杂乱”。

相反,《吕氏春秋》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简明准确。

前面说到了,《吕氏春秋》,可看作是第一部“资治通鉴”。全书是在吕不韦亲自主持下写成的,应该不成问题。

所以,书中明确提出了新颖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宇宙观”,应该代表了吕不韦的思想。

这部书,尽管“杂糅各家”,但主旨为道家并无争议。其实,书中对传统道家做了相当大的“改造”。

道家贵“无”尚“道”,但对于“无”和“道”,并没有更具体的解释。《吕氏春秋》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精气”,这种“精气”又叫“太一”,还称为“道”。这种“精气”的运动与结合,产生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天地万物。

这个认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算得上是高出一筹的见解。

基于此,书中认为,“天”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同类的东西存在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天”的意志在起作用。

这样的哲学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不敬”,不仅是对既往以来的哲学认知的否定,甚至是对“天赋君权”的挑战了。

所以,《吕氏春秋》不信鬼神、不认天命,以为“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书中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大小贵贱,交相为恃。”

书中的政治主张,是建立在以上哲学基础上的。

《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天地”,也就是顺应自然存在而不是人为的规律。

具体来说,依据“法天地”而阐发的治国方略,最重要的有两条——虚君实臣和民本德治。

在读《吕氏春秋》与此相关的论述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穿越“错觉”,好像两千多年前,吕不韦已经在讲述类似于英国和日本的“君主制”。

当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尚处于诸侯争霸的战国末期,吕不韦或许在为自己争取“相权”,但他层层递进的论述,不能不说是经过深入细致思考,且在“政体”设计上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吕氏春秋》,出人意表地吸收了儒家学说,特别是孟子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以民为本、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理原则。

其曰:“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又曰:“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书中主张,要鼓励民众学习,包括学习音乐,认为“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书中说,这是德治的重要举措。

《吕氏春秋》还提出,要实行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振苦民,等等。

或许,因为吕不韦主持朝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且能更多了解民间的舆情,才得出此种结论吧。

说到《吕氏春秋》的知识性,那是相当强悍的。

书中保存了大量前秦宝贵史料和各方面成果。天文、地理、物候、历法、农业、医药、养生等诸多方面,十分珍贵,被学者们视若珍宝。

某种意义上说,《吕氏春秋》算得上是先秦末年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东汉高诱曾为《吕氏春秋》作注。不过,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是元代质证年检的刻本了。通行的,是清乾隆五十三(1788)年毕沅的校本,现在看到的,大多以此本校订注释后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