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破冀州,提到袁绍美丽的儿媳(袁熙之妻),说:“今年破贼,正为此奴”,命人到府上,回报说已经被五官中郎将(曹丕)占有了灵蛇髻。曹丕对曹操哀求说:“只愿此人在侧,此生足矣!”以曹操的性格,估计也就笑笑了事。赞叹一声说:“真吾儿妇也!”
曹操好色灵蛇髻,不管是少妇、歌女、娼妓,都来者不拒,后世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实际上,爱美是人的天性,曹操一生光明磊落,不虚伪、不矫饰、通脱豁达,恰恰说明曹操活得真实。甄洛成为曹丕妻子以后,没有曹操仍然惦记她的记载。曹操是冷静理智的政治家,也不会因此不立曹丕为世子。
人们好奇的是灵蛇髻,甄洛与曹植有关系吗?
民间认为曹植与甄洛有私情,原因是曹植写过《洛神赋》,那美丽的洛神就是甄洛,曹植对她的迷恋很深,并且毫不遮掩。曹植爱恋甄洛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有私情的可能性不大。甄洛比曹丕大五岁,比曹植大九岁,曹丕得到甄洛的时候,曹植只有十二岁,两人不可能有私情。再说,《洛神赋》是什么时候写的呢?曹丕登基,将甄洛赐死,逼迫曹植到封地,曹植离京途中,感慨世事无常、佳人香消玉殒,极度悲痛之下写了《洛神赋》。
甄洛还有一段经历值得揣摩,小编天马行空猜测而已。袁绍在冀州,废长立幼,很多人劝他这是取祸之道,袁绍却说“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长子袁谭主青州、袁熙主幽州、外甥高干主并州。袁熙的能力也很强,他在幽州,北方的少数民族不仅不闹事,还派兵帮助袁绍打官渡之战,很得民心。但袁熙的妻子甄洛却不在身边,而是留在冀州袁绍身边。历史上抢儿媳的事情并不少见。
甄洛,根据正史记载,有可能是三国第一美女。三岁的时候,相师就说:“此女贵不可言”,天生的皇后命。可惜只当了一年皇后,就被曹丕赐死,其子就是魏明帝曹叡。
秦汉时期
自秦朝开始九鬟仙髻在贵族女子中盛行,九鬟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之名则来自于神话故事,皇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美艳超群。自然当时为贵妇所青睐,奉为高贵的发饰之一。
到了汉代,女子长发的梳理方法和现在的差不多,也是让头发顺其自然地垂下,只是在发尾处束上,再垂于脑后。这种发式在当时,尤其在宫廷中是很流行的。
除了长发,常见的还有挽髻。发髻的梳法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形状不同,名字也就不同。秦汉妇女的发髻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神仙髻、望仙鬟髻、参鸾髻、黄罗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瑶台髻、堕马髻等等。
魏晋南北朝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渐的流放到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发型讲究极致而奢华,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灵蛇髻和十字髻。
唐代
初唐时期身份较高的妇女,已经一改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
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假发非常流行,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把头髻垫高,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当时叫它义髻。
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
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 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大多是做成倭坠髻。
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
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唐德宗贞元末年,京城长安流行堕马髻,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然后使它偏向一侧,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活泼自然,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这种发式。
当时还流行的闹扫妆髻是种散乱向上的发式,白行简《三梦记》即有“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说;也有说随意梳成的髻也叫闹扫妆髻;也做盘鸦。还有一说是年轻的侍女们,经常把头发向左右分开,在头顶上做一排多个发髻的发式,非常繁缛。
宋明时期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
明代妇女的发饰,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清朝
到了清朝早期软翅头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
两把头在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