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年)简介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骛源人(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朱熹简介。绍兴十年(1148)进士,卒后追谥“文”。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师承二程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世称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二、朱熹的主要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朱熹简介,后人编纂有《朱子语录》和《朱文公文集》等。
三、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 大体由理气论、心性论和格物致知论3部分组成。
理气论。朱熹认为各种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即性和形,而其来源则在于理和气,理是“生物之本”,是超越世间一切事物的绝对本体;气是“生物之具”,是形成万物的质料。理和气浑然一体,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讲二者不分先后,而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讲,理在气先,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即“天理”也。朱熹特别强调“天理”的普遍绝对的客观存在的伦理意蕴,阐释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理,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
心性论 朱熹认为“性只是理,万物之总名。此理亦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人性就是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是纯善的,而情是性的发用。朱熹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为性是善的,所以情也是善的,但实际上情却常常发为邪恶,朱喜认为这是“情迁之于物”的结果,而心则能够管摄性情,心之全体湛然虚明,通过心可以致知穷理。
格物致知论
这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其要领是,物格而知至,则知所止,而所止之处,即至善之境界,也就是《大学》中所言的“止于至善”。
朱熹在其身后不断被追封,他的学说最终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末,前后长达六、七百年之久。即使现在,他的理学思想,也给人以启迪。
朱熹,一典型的中国人文败类,他是皇帝的老师,儒学大家,也只有他能用道德标准衡量别人?热衷假大空谈心性,做起事来肮脏龌龊至极!
朱熹口口声声的"灭人欲,存天理"灭的是他人之欲,存的自己私欲,勾搭寡妇胡某玩腻后抛弃,儿子死后致寡儿媳怀孕也是朱熹之功夫也,吃严蕊醋官报私仇,制造冤狱!
六十五岁又诱奸二个尼姑,逼其为妾生子,为避嫌标榜自己,清纯无私欲?将尼姑生子弃之他乡,自带家眷被贬故里,如此龌龊之人,是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最无耻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朱熹的理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理学”。
要想弄明白“宋明理学”要从西汉讲起,西汉大儒董仲舒继续发展了孔孟的儒家思想系统的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最终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了社会上唯一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虽然成为了正统思想但有一个缺陷,就是缺少“终极关怀”。孔子:“不知生,焉知死?”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西汉末年佛教由中亚传人了中国内地,佛教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修来世”的思想弥补了儒学的缺陷,解决了“终极关怀”的问题。佛教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得到了扶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持续动荡,民生困苦,佛教“修来世”给人们心灵以慰藉,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唐朝因为唐朝的统治者姓李,推崇老子(李耳)的道教,道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佛教,道教的迅速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唐代儒学大家韩愈最先提出复兴儒学,写下了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却差点因此丧命。由于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强大,儒学家们做出了妥协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思想和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吸收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新儒学逐渐产生,确定了一个以“理”“天理”为核心的儒家理学思想,由周敦颐开创,“二程”发展,朱熹总结完善并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程朱理学”在宋朝时期并没有得到重视,南宋以后才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程朱理学”对后世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注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注重气节,使人们更加有了骨气和节操,使读书人更心怀天下,更有了担当;崇尚道德,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程朱理学”有些地方也是需要批判的,三纲五常加强了封建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三从四德加强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增强了对女性的束缚。“程朱理学”总的来说还是发展了儒学,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深刻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甚至影响到了欧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