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原因有数个兵马俑是谁的陪葬。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一个是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梳着一种偏髻。认为这是楚国的风尚,而秦宣太后来自楚国。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其实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就算秦宣太后来自楚国。她已经是秦国的太后,只能适应秦国的风俗,怎么可能把楚国的风俗搬过来,就算搬过来,她自己穿穿就行了,怎么可能还用在兵马俑这样的大工程上。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事实可能是,梳成这样的头发,只是利于战斗,比如射箭而已。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另一种观点是,秦国尚黑,那兵马俑的士兵应该也穿着黑衣,可兵马俑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所以,有人认为这是秦宣太后的证据,因为楚国尚红。但这个证据也很牵强,因为兵马俑是五颜六色,也不是只有红色一种。

再说,秦国尚黑,是秦国王室尚黑,不代表士兵也要穿黑色。

第三个说法,在兵马俑中出土了一个桶瓦,上面刻着一个字:脾。有人就认为这其实是两个字,叫芈月。秦宣太后就是芈月,芈月就是秦宣太后。

这其实也很牵强,是否读芈月不说,秦宣太后其实叫芈八子,并不叫芈月。

所以,这些证据都站不住脚,反而秦始皇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兵马俑中出土了很多兵器,兵器上是刻有监制人的。上面有不少刻着是吕不韦监制的。【五年相邦吕不韦戈,1974年出土于兵马俑一号坑】

这只可能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因为吕不韦监制的兵器是不可能跑到秦宣太后的墓里的。

大家之所以怀疑不是秦始皇的,是因为兵马俑离着秦始皇陵有一公里多,但现在兵马俑也没有发掘完毕,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信息出来。

怎么整天都有这样的问题啊?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关于秦兵马俑的性质,答主在之前的回答“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为什么还不能确认西安兵马俑的主人?”(:///question/6624129664099025160/)里,已经做了专门的解答。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可以肯定,秦兵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这本不是一个高深的学术问题,考古学者也没有因此而纠结,却硬生生被以陈景元为代表的民科们炒作成了问题,而电视剧《芈月传》的编剧更是没有判断力,轻信陈景元的说法,强行给秦宣太后造出了“芈月”这个名字。

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还是宣太后的?

民科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铁证。

比如陈景元说,兵马俑的服色多样,与文献中记载的秦人尚黑不符合,所以年代要更早一些。

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道理?以文物验证史料,颇有“二重证据法”的风格啊。然而其实呢,这纯属他的臆测而已。史书明确记载,秦始皇陵的修建早在秦统一之前就开始了,而服色尚黑是秦统一后才定下来的。另外,秦始皇规定尚黑,那也是针对统治阶层以及重要场合的,并不是推广到社会各阶层,这一点,早在上世纪,沈从文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来,而民科们估计没有翻看过,甚至听都没听过这本书。

民科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喜欢“诉委屈”。

看过这类民科研究的朋友,就会发现他们特别爱说自己被“官方学者”打压,什么故意压制他了、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了……总之意思就是,自己掌握了真理,却被那些官方学者所嫉妒。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打压”,就是想跟别人讨论,别人否定了他的观点或者不回应。不客气地讲,这属于不屑于搭理他们,都够不上“打压”的级别。如今学术自由程度远比以前高,出书很容易,各大主流学术刊物也是匿名审稿,说话的机会很多,至少,您发个博客都能表达观点吧?只要研究做的好、说的有道理,就会获得支持。

可问题是,陈景元等人的“研究成果”,实在是漏洞百出,上网一搜,有很多人已经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了。

当然,像作家徐伊丽女士那样,认为秦兵马俑是秦昭襄王安置在秦国东大门的疑兵团的说法,就更不值得再去费时间讨论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