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疑冢其实是一个很扯的传言,因为曹操在生前已经指定了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曹操不仅没有设置这么多座假墓,反倒是很明确的指明了自己陵寝所在之地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古之葬者曹操高陵,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这段话源自三国志,有两层意思:一是曹操自己的墓修在西门豹祠堂西原之上,不种树不起封土。二是有功之臣死后,也陪他葬在这一区域。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而关于他的身后事,从他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当时的重臣贾逵和司马懿的相关文献记载中,也能够找到文字论述作为佐证曹操高陵。这说明在当时,曹操长眠于何地,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因为不种树木不起封土的缘故,时间长了,又经历了改朝换代,陵墓的痕迹一点都没留下来,于是大家都忘记了陵寝所在。

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曹操长眠的“西门豹祠堂西原之上”,临近当时的北方最重要城市之一的邺城,而先后成为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这六个政权的都城,特别是东魏和北齐,大量的贵族死后就近埋在了这一区域,于是形成了墓冢密集分布的状况。

到了小说《三国演义》诞生,曹操被塑造成阴险狡诈形象,并逐渐的深入人心之后,这片北朝墓葬区便被传为曹操为避免仇家报复,而修建的72疑冢。

因为古代没有考古,小说的流行让传言也就变成了真的了,当时的吃瓜群众们也就信以为真了。毕竟不论是史书记载的曹操墓,还是北朝的墓群恰好也位于同一个区域。直到建国之后对这里进行的考古,明确了所谓的72疑冢,不止72座,多为东魏、北齐时代的墓葬,和曹操没有丝毫的关系。

而2009年12月27日,经考古专家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或许才是曹操墓的所在,也算是给72疑冢这个传了几百年的很扯传言画了一个句号。

只是很遗憾,现在竟然还有人拿72疑冢说事,我国普及公众考古任重而道远啊。

曹操虽然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些军衔,但他却不是盗墓贼的祖师爷!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盗墓贼供奉的祖师爷是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傅,而少傅费无忌是个奸佞小人,不仅以太子建将娶的秦女媚于楚平王(平王自娶秦女),而且陷伍奢父子(子胥兄伍尚)于死地,后伍子胥奔吴国,后吴伐楚,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所以伍子胥虽掘楚平王墓,不是为了财物,而是为父兄报仇!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曹操高陵: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真正的大肆掘墓盗财则是项羽,项羽杀入关中后杀了投降刘邦的子婴和秦王室贵族。并派三十万人掘始皇陵,搬运财物三十天,没运完的把皇陵一把大火烧掉。刘邦战胜项羽后,为了笼络人心,修缮了始皇陵。

后来刘邦与吕后的墓也被人洗劫一空!

曹操前一点儿的董卓进京后易天子,后又迁都(从洛阳至长安),临走掘先皇及后妃陵,取其金宝。

汉末经过那么多的战乱,国库空虚,曹操为了弥补军饷不足,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

所以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墓倡议薄葬,自己死后还设七十二疑冢!

其实古人认为坟墓动不得,这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共同遵守的规则!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这是对先人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