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李香君,是明末清初,南京十里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伎,又称金陵“秦淮八艳”。要理解李香君未来的爱情,就应该了解侯方域的身份,以侯方域的相关线索,来大致推测李香君的爱情生活。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关于李香君身世李香君、绝田仰血溅诗扇,在此不叙述了,因为其他网友写李香君时,几乎人人都提及了(提多了识别机器有意见)。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1639年李香君,16岁的李香君遇到风流才子侯方域。两人一见钟情,在豪爽的养母李贞丽的支持下,两人结合到了一起。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侯方域的身份履历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清初文学家。16岁的侯方域进京给父亲打下手,帮助父亲起草各类文书,才华出众,表现出色。也是这一年,侯方域中了秀才,娶了原配夫人。1639年,侯方域到南京赴考,千里姻缘一线牵,与李香君相识,当年他22岁。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一、欢乐趣,离别苦 家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决定了新婚燕尔的两个人不可能如胶如漆长相厮守。一是侯方域帮父亲义不容辞,二是李香君侠肝义胆,也不会同意自己的情郎因儿女情长、无所事事。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侯方域不仅仅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散文家,也是当时“复社”的主要领袖人物。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复社,成立于1629年 (即崇祯二年),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影响声动朝野,主要骨干是东林党后人。在江南,不仅仅是呼应支持明朝,也符合“吴江大姓”等江南商贾富户的利益,在江南很有群众基础深入人心。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复社”人员对阉党恨之入骨,对同样逃到南方的、与太监臭味相投的阮大铖不满。第一个揭发阮大铖罪行的人,正好是李香君养母兼老板李贞丽最好的朋友。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阮大铖为了缓和复社人员的打压,而当时恰好侯方域为李香君赎身到处借钱,阮大铖通过中间人间接把钱借给了侯方域。

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1644年(即清顺治二年),明朝灭亡,侯方域逃难再次到南方,不久南京又失陷。在投降清朝的明代官员推荐下,授予侯方域官职,被他拒绝。

这一年,侯方域在南方了参加清朝的科举乡试,被人讥笑:“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可见两人的爱情,当时众所周知。

于是,侯方域投入史可法名下,继续抗清。

于此同时,阮大铖因扶持拥立“南明”有功,对复社前期成员进行了报复性迫害。故而,侯方域在“复社”活动时期,属于“复社”的第二阶段。

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抗清失败。(当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回信就是侯方域代理起草的,即《复多尔衮书》)。28岁的侯方域回到老家做了明朝遗民。

1652年,“复社”被清政府强制性取缔。

1653年,35岁的侯方域,停止了一切政治,将自己的书斋命名“壮悔堂”。 表示悔恨自己违心参与了顺治二年的乡试,而失节于明。

在“壮悔堂”,侯方域整理、创作了《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两部文集。

1655年正月,37岁的侯方域染病,满怀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对香君的思念离世。代表作散文《李姬传》(即李香君传)。

依据以上侯方域人生大致的活动时间轴,可以判断以下几点,两人情天泪海天长地久的感情。

(一)二人相爱的原因李香君与侯方域二人相爱,不仅仅是风流才子与二八佳人的故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二人有共同的政治理念,都有拳拳报国之心,都有振兴家族的共同理想。于是侯方域就理所当然地赢得美人芳心,而两颗心雨意云情,合二为一。

(二)二人对阮大铖的态度正是阉党飞扬跋扈,李香君才会家道中落,才导致自己落入泥污之中。魏忠贤死后,加之两个哥哥也长大成人,李香君的家族刚刚有所好转,她怎么能容忍此时一个与太监沆瀣一气的人跑来控制自己的生活?更不可能同意自己所爱的人与这种人交往。所以她对阮大铖之流痛恨不已 所以她不惜一切代价偿还阮大铖的钱。

而侯方域则不同,他是“复社”成员,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以天下为己任。政治不能像情感一样,可以分的一清二楚。即使他也知道阮大铖的人品,但此时,自己一方的力量已经气若游丝,哪儿能凭个人喜好搞内斗?但又因自己所爱的人——李香君强烈反对,不得不另外投到史可法手下去反清。由于自己的理想,又不能完全得罪阮大铖,毕竟都是为了“复明”大业。只有如此,他才能继续领导“复社”活动。

(三)史可法抗清失败侯方域既没有去服务“南明”,也没有出任清代官员。应该是受到爱人李香君的很大影响,才决定放弃他奋斗的理想。因为“南明”有阮大铖之流。

(南明建立于1644年,一直延续到1683年,也就是说,在侯方域病死28年之后,南明才灭亡。应该说,阮大铖害李香君去当宫女,后来她乘兵荒马乱之机跑出来了,不可能是事实。即使是真去当了宫女,一个弱女子逃不出大军围攻,更不可能从福州沿海独自回到南京)

(四)文集名蕴含的忠贞不渝的情意35岁的侯方域的整理自己的文章诗篇时,给自己文集取的名子是《壮悔堂文集》与《四忆堂诗集》,这两个名字,似乎都与李香君有关。

例如,“壮悔”,他后悔什么?

后悔自己参加“科举”的而有失气节的举措,这与他在《李姬传》中赞美李香君“侠义美慧”“皎爽不群”遥相呼应。

又如,“四忆”,他回忆什么?

这个,侯方域自己在诗集附录中没有明说,也许正是没有明说,可以猜测.。

1、《李姬传》说李香君“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即:李香君13岁时,跟着吴地人周如松学习唱《玉茗堂四传奇》),这个《玉茗堂四传奇》就是李香君当年扬名十里秦淮河所唱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在《板桥杂记》中称为《玉茗堂四梦》)。

2、当年李香君在十里秦淮河有“三绝”,(即“香扇坠”诗赠;粉壁诗;崇兰诡石诗)。

而侯方域恰恰给自己诗集取名“四忆”。有过刻骨铭心爱过一个人经历的人,都不可能会承认、不会相信这种取名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巧合。

给自己的诗集取名“四忆”为什么不说清楚?不用说清楚!对沐浴爱河、心心相印的两个人来说:对你知我知的暗示,心有灵犀一点通足矣!

爱情,如果真的到了需要事事说个明白清楚的时候,离结束也就不远了。

(五),最后结局,关于李香君最后的命运,有几种说法, 但觉得说她跟随侯方域在一起,到三十岁时病逝比较靠谱。

这种说法是:起初,侯方域家里的人,对李香君非常好。只因她是出身青楼,家里人就执意要她住外屋,做“外宅”(即另外安排房子住,名分是妾,所以衣食无忧。虽不与原配住在一起,不受原配夫人的指使,但独住难免寂寞冷清。例如《水浒传》里面鲁智深救了的金莲,就是赵员外的“外宅”)。李香君三十岁时,咯血病逝。

之所以支持这种说法,理由是:①这种情况与董小宛、陈圆圆最后的结局类似,跟随爱自己人天南地北,不离不弃。

②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是明代进士,是东林党人,做过高官,思想不开化,让李香君做“外宅”有可能。(侯恂也是不幸的老人,曾有过四年牢狱,又是亡国之臣,儿子侯方域死在自己前面)。

③从侯方域的所作所为看,处处有李香君不阿附权贵的影子。

背弃山盟海誓的男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可以说,爱情方面,李香君大有收获,不像杜十娘、鱼玄机被人抛弃。

④李香君三十岁时,因咯血病逝,即患肺结核死去。古代患肺结核是绝症,也称“白色瘟疫”(营养不良、贫血导致肤色苍白),可传染给人。

⑤关于二人去逝,李香君三十岁病逝时,就是1653年,而恰恰时隔一年,即1655年1月,37岁的侯方域估计是陪伴李香君最后的岁月,而导致传染而去世。

所以认为,明大义、辨是非的李香君,爱情幸福美满,她其他的悲剧,是时代与战乱的悲剧!

附: 《赠人》七绝作者:侯方域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

青溪尽种辛荑树,不及春风桃李花。

(孔尚任也将这首诗引用到《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