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邀@悟空问答。在《大明风华》里胡善祥,汉王朱高煦谋反失败,因此断无生路了。朱瞻基不会像朱高炽那样,把隐患一而再地留下。
汉王妃哭诉,求让朱高煦回去就藩胡善祥。这就显然成了一个笑话。所以汉王妃在无奈之下,鱼死网破,必须狠狠地扎朱瞻基的心。爆出了胡善祥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丑事。
其实胡善祥这个角色的黑化从她决定参选秀女那一刻就开始了。胡善祥为了复仇胡善祥,先是在朴妃失踪的时候,拿命赌太子妃对她的提拔;然后为了得到举荐,又遭到汉王朱高煦的玷污;最终成了太孙妃,又嫉妒朱瞻基对孙若微的感情。最终和朱高煦沆瀣一气,永远没法回头了。
其实无论太子妃张妍,还是胡尚宫,甚至孙若微,其实都是知道胡善祥的那颗想出头的心。只不过在整个棋局里,彼此都是互相的棋子,谁也不能把这些台面下的关系和话讲出来罢了。
所以只有最后汉王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放了大招。
朱瞻基知道真相后,简直气疯了,要杀了胡善祥。其实想想也挺可悲的。朱瞻基的两个老婆,一个和自己的叔叔汉王朱高煦有一腿;一个心里揣着另一个男人徐滨。
但是最后应该还是孙若微救了胡善祥。虽然此前胡善祥为了想保住皇后的位子,同时也对自己的孩子无端流产而嫉恨孙若微,下堕胎药给孙若微。但毕竟是亲姊妹,胡善祥被废后应该剧情会按照历史那样出家为尼吧。不过这些还得等剧情揭秘。
剧情越往后越虐心,一开始给朱棣正名,朱家一家人斗智斗勇;朱瞻基和孙若微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爱情;孙若微和胡善祥相认时感人的姊妹亲情,到最后一地鸡毛,残忍而悲凉。
——炒米原创,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实,一个人如果决心要办成一件事,只要他用心找,总是能够找到理由或者“理由”的,而胡善祥(以下简称胡氏)之所以会被废黜皇后之位,所谓的“无子”只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一个“理由”而已!
胡氏,名善祥,建文四年(1402年)生人,素来以贤闻名,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被选为皇太孙妃,说明他是深得朱棣满意的。洪熙元年(1425年),随着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子,胡氏也进封为皇太子妃。到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胡氏被立为皇后,开始母仪天下。胡氏虽然贵为皇后,但依然不改谦卑本色,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尽显国母风范。唯一不足的是,她一生都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这恰恰就成为了她被废黜的“理由”!
事实上,朱瞻基在即位之后,就有了废掉胡氏,改立孙皇后的想法,只是胡氏历来贤明,又深得宣宗母亲张太后的宠爱,实在没有理由下手,才一直拖了下来,但他也没有闲着,在平常言谈举止当中,他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开导胡氏,灌输改立皇后的想法。
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双方总算达成共识,于是就由胡氏以多病无子为由,上表辞去皇后位置,退居长安宫,被宣宗赐以“静慈仙师”的称号,做起了道姑。
据《明史·后妃列传一》记载: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从中可以看出,胡氏无端被废,甚至还在民间引起了对胡氏的广泛同情与怜悯,再加上宣宗皇帝也并非绝情寡义之人,事实上,他一直也对自己无端废后之举深感内疚,还曾经为此做过解释,说是自己少年时期冲动之举,当然了,他这样的解释过于苍白无力,显示是说服不了人的,但最起码我们能从中看出他的内疚之情。
可能是由于自己对胡氏内心愧疚,因此,宣宗皇帝对胡氏在生活上并没有亏待,给予胡氏的待遇与当皇后时期相比,一切如常,丝毫没有削减,这也算是他对胡氏的一点补偿吧。
总的来说,胡氏无过错却被无端废后,固然是她的不幸,但由于自己贤德、太后喜欢、皇帝内疚,总算没有重蹈大多数废后的覆辙,得到了一个级别不降、待遇不减的结果,这也算是她的大幸!甚至到了明英宗时期,她薨逝后,还被追封了“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的谥号,这也算是给她的一点些许慰藉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