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七年(643),太宗李世民叫来以创造《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名作而知名的著名画家阎立本,命他在皇宫三清殿外一处小楼内绘出二十四幅肖像,且每幅都要是真人大小岑文本。随后,他又亲自写赞语,并叫来大书法家褚遂良为其题字。这个小楼便是凌烟阁,其中的肖像画,都是李世民感恩思念的功臣。那么,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谁的贡献大,谁的名气大呢?

岑文本: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你觉得谁的贡献和名气大?

岑文本: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你觉得谁的贡献和名气大?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长孙无忌岑文本,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岑文本: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你觉得谁的贡献和名气大?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便是赵国公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之兄,与李世民交情颇深,后来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后,长孙无忌又跟随他四处讨伐,成为唐朝开国的重要谋臣。唐朝建立后,他又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李世民曾盛赞道岑文本:“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功臣中的第四名魏征也是鼎鼎大名,他以犯颜直谏著称,曾经多次不惜触怒李世民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劝说李世民。李世民那句著名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对魏征贡献的最好总结。魏征对李世民的辅佐是在他称帝之后,而太宗继位前,辅佐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房玄龄。

房玄龄在凌烟阁排名第五,年少聪慧,学识渊博的房玄龄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后来他投奔李世民,随同征战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时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事件的谋划过程他也积极进言,于是同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并列玄武门首功。李世民对他也是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他说房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后世提到贤相,往往会提到“房杜”,房指的是房玄龄,杜则是指杜如晦,他们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于是人们称他们的完美组合为“房谋杜断”。杜如晦也是同李世民一路走来,战功赫赫,于是被封莱国公,位列凌烟阁第三位。

凌烟阁中自然也少不了武将,其中,名气大而排名靠前的非尉迟恭莫属。他被李世民重用,也因其武勇而被民间推崇,在宋朝后更是成为了家家户户贴在门上的“守护神”。唐朝建立前,李世民曾领军讨伐郑帝王世充,尉迟恭单骑救主,从数万敌军手中保护了李世民,后来玄武门之变,他更是亲手杀死李元吉,最终,他在凌烟阁排名第七。

尉迟恭之下,便是同样知名的李靖。他虽然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没有立下太大功勋,并且未参加玄武门之变,不过贞观年间,他带兵征讨突厥,并消灭东突厥、大破吐谷浑。为唐朝前期的边界和平立下了卓越贡献,爵至卫国公。

凌烟阁中供奉的都是立有功勋的重臣,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立下值得赞扬的功劳。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有的活跃在后世的口口相传中,有的则始终鲜为人知。唐太宗之后,又有五位皇帝在凌烟阁增加了功臣画像,没有他们,就没有唐朝的兴盛繁荣和长治久安。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纪念对大唐的有功之臣,令人在皇宫中一座叫凌烟阁的小楼画下二十四位大臣的画像。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秦琼。这便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由来。

岑文本: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你觉得谁的贡献和名气大?

这份名单与官职无关,与爵位也无关,纯属李世民个人对于大唐建国有功之臣的一种荣誉上的褒奖。它既有对入围者功劳的评估,也掺杂了李世民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有一些“你懂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并不是一份纯粹的功劳榜排名。

岑文本: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你觉得谁的贡献和名气大?

比如为大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两大柱石元老裴寂、刘文静就缺席。实在要分析下,可能是因为裴寂主要在帮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当差,在贞观一朝基本是个花瓶,对李世民本人的贡献值不高。而刘文静则被李渊以谋反之罪处死。尽管贞观初年他被平反,但李世民或许有所顾虑,也没把他放上去。

如果这两人都没上榜,那其他任何一个人缺席都不奇怪。

我们再来看岑文本什么背景。

岑文本原来是大唐敌国——梁国的一个中书侍郎,主要任务是撰写诏书、掌管机要。也就是类似秘书长之类的文官。梁国被灭亡后,岑文本在大唐地方与军队辗转赴职,直到贞观元年,才被调往首都长安,担任级别并不高的秘书郎,同时到中书省帮工。

但岑文本有个长处,就是思路清晰,文笔优美,能够胜任并行工作。据说,当时因为中书省的诏书写作工作繁多,岑文本便同时安排六、七个书僮根据他的口授进行并发写作。结果不光写作速度极快,写作品质也非常有保障。

他这个怪异的能力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所以,在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职务空缺时,李世民便把岑文本提拔了上来。

而凌烟阁列出二十四功臣的贞观十七年,正是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的这段时间。

可以看出,从敌国投靠过来之后,岑文本长期混的一般,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建立大功的机会。同时,在资历上,他没有参与过太原起兵,没有陪同过李世民征战天下,没有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甚至也不是十八学士之一。就连当上没几年的中书侍郎也都属于破格提拔。所以他的资历不仅与二十四功臣没法比,甚至跟很多没入围的功臣也没法比。

李世民即便非常喜欢他,也没法强行让他上位。

不过,凌烟阁列功臣榜的时候,正是岑文本最受李世民信任的时候。一年后(贞观十八年),岑文本便更进一步,被升为中书令,位居宰相之职。再一年后(贞观十九年),岑文本在随同李世民出征高丽时,因操劳过度,得病身亡。他的死,一度让李世民痛哭流涕,悲痛不已。

约两百年后,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将凌烟阁的功臣榜进行了又一次扩充。这一次的榜单中,总算有了岑文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