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白龙赤子晋朝历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晋朝历史:为什么有些人说晋朝是一个让人感到耻辱的朝代?你怎么看?

说起晋朝晋朝历史,一般指西晋和东晋。在“三家归晋”的时候,人们对西晋抱有很大的幻想,认为它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诸侯林立的状态,“中国”又回到了大一统帝国的时代,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件幸事,尤其是对普通民众而言。317年,南迁的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司马氏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迎来了了“元嘉之治”的盛世,存在时间有一百多年,在这一时期算很长了。但是,人们提起晋朝怎么仍然有耻辱的情绪呢?下面我将详细分析:

晋朝历史:为什么有些人说晋朝是一个让人感到耻辱的朝代?你怎么看?

(晋武帝司马炎)

晋朝历史:为什么有些人说晋朝是一个让人感到耻辱的朝代?你怎么看?

皇帝的被俘公元308年,刘渊当上了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刘渊去世后,刘聪夺得了皇位。他早年深谙儒家思想,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刘聪的部众大多都是匈奴人,对汉族统治充满着仇恨。果然,等到时机成熟后,刘聪与晋朝发生了战争,刘聪攻下洛阳之后,虏走了晋怀帝、晋愍帝,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对于西晋而言,这是永远抹不去的痛晋朝历史!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皇帝被游牧民族虏走的历史是极其少见的。

晋朝历史:为什么有些人说晋朝是一个让人感到耻辱的朝代?你怎么看?

(刘渊)

流民的南迁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被游牧民族打败的历史屡见不鲜,但是将中原王朝打到迁都的地步,是少有发生的,西晋就是一例。在我看来,西晋王室的南迁,还不足以让人们感到耻辱的地步。而这一时期大量流民的南迁,才令人对西晋有着明显的不满。西晋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正统,它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让九十余万的人走上了逃难的道路,对于普通人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逃难的普通民众)

北伐的屡次失败晋室南迁以后,并不缺少北伐的人,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是为了收复失地,这一举动都是令人钦佩的。最早提出北伐的人是祖逖(闻鸡起舞的成语来自于他),以失败而告终。接着,又有庾亮、庾翼兄弟的北伐,不久也失败了。后来,迎来了桓温的北伐,桓温北伐是东晋最大规模的北伐,但仍然失败。

这些北伐的失败,让人感到东晋就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在人们心中降低了它的地位。

(桓温塑像)

结语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权,但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没有什么存在感,与秦汉、明清那样的帝国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我看来,有这种落差的的原因在于皇帝的被俘、流民的南迁和北伐的屡次失败。

琅邪王氏的崛起。

这和“士族政治”的出现有关。所谓“士族”,就是拥有显赫地位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普遍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世代为官,二是拥有很高的道德声望。今天要给你讲的琅邪王氏,就是以士族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接下来就要请出今天的第一位主人公,他名叫王祥,吉祥的祥,正是在他手上,琅邪王氏开始成为著名的士族。因为王祥奠定了琅邪王氏的道德声望,使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得以长期维系。他还为琅邪王氏留下了世代相传的政治策略,使王氏子弟可以世代为官。

王祥的少年时代是在琅邪度过的。他的家族源远流长,据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太子因为爱提意见,被贬为庶人。因为他出自王族,所以他的子孙就被老百姓称为“王家”。久而久之,这个家族就干脆把“王”作为姓氏。传到第二十二代,已是西汉时期,王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叫王吉的人,后来做到大司空的高位。正是这位王吉,把家搬到了琅邪,这成为王氏家族定居琅邪的开端。到了东汉时期,第二十六代孙王音做过大将军的幕僚,这位王音就是王祥的祖父,所以王祥是王氏家族的第二十八代传人。你看,在王祥以前,家族中已经出过几位官员。不过,这些还只是偶然现象,直到王祥这一辈,才开始形成世代传承的家族势能。这与时代的大势有关,士族政治在这一时期已经初露萌芽。当时社会上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许多大地主。这些大地主被称为“豪族”,他们为了维持家族的地位,十分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当时国家又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长官来发现并向国家推荐人才的制度。这项制度本来是为了提拔人才,但由于豪族的崛起,察举制发生了变异。地方官勾结豪族,推荐的都是豪族子弟,于是豪族就逐渐垄断了做官的途径,开始形成世代为官的局面。这时的豪族就演化为士族。士族垄断做官途径以后,开始形成“以名取士”的传统,就是根据名望来选拔人才。于是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行一种活动,叫作“清议”,就是聚在一起议论和评价人物。这本来是为了制造舆论,后来成为士大夫沽名钓誉的工具。士族子弟如果通过“清议”获得了好名声,就更容易获得官位。琅邪王氏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开始崛起的,这与王祥收获了巨大的名望有关,这个名望又来自他对儒家孝道的严格遵守。王祥出生于公元184年,也就是黄巾起义爆发的那一年。他的生母早已去世,继母对他很不好。尤其是在继母生下弟弟王览以后,更是将王祥视为眼中钉,经常虐待他。即使是这样,王祥对继母依然很孝顺。中国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叫作“卧冰求鲤”,主人公就是王祥。在一个冬天,王祥的继母忽然说想吃新鲜的鱼,于是王祥就来到河边捉鱼,但当时河面已经封冻了。王祥就赤身裸体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忽然间冰面裂开,从裂缝中蹦出两条鲤鱼。乡亲们纷纷惊叹,认为这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上苍。这个故事显然经过了后人的渲染加工,不过王祥作为一名孝子,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按照当时的价值观标准,他的孝顺格外可贵。因为人们对亲生父母的孝顺,主要是出于天性,而王祥对虐待自己的继母都如此孝顺,这更多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主动遵守。请注意,“孝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属于个人道德品质,但在当时,“孝顺”是具有政治含义的。从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所以,察举制中有一个著名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王祥对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收获了很高的道德声望,以至于有人请他出来做官。曹丕建立魏国以后,徐州刺史吕虔聘请他做了别驾,这相当于刺史的秘书,权力很大。王祥很快就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歌颂。王祥的政绩使他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从此一帆风顺。转眼三十年过去,他最终做到了司空的高位。王祥除了为琅邪王氏奠定了道德声望,还做出了一项贡献,那就是他为王氏家族留下了顺应时代大势的政治策略,这被后人概括为八个字:“与时推迁,平流进取。”所谓“与时推迁”,就是顺应时代大势,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光大家族的门户。所谓“平流进取”,就是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这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我来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王祥八十岁那年,晋王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就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面对改朝换代,王祥的态度很有意思。一方面,他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像某些大臣那样,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他表面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但在司马炎想要利用他的声望,封他为公爵的时候,他也没有拒绝。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王祥越是摆出中立的清高姿态,司马炎就越是需要利用他的道德形象来为自己服务。不过,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马氏的亲信,并不能获得真正的信任,所以一直低调从事,一再请求退休,终于获得批准。三年以后,他就去世了。王祥以身作则,为琅邪王氏留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既要抓住时机,又要谦虚低调。这看上去或许存在道德瑕疵,但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士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声望,无论是谁掌握最高权力,都要依靠士族的力量。王祥留下的策略,是在士族政治中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唯一法门。王祥使琅邪王氏开始成为士族的一员,他的孙辈中又出现了两位佼佼者,王敦和王导。正是在这兄弟二人手上,琅邪王氏走上权力的巅峰,创造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种局面被称为“门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