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否真的是孔融说的已经无从考证,很有可能是曹操指使手下人捏造出来的。也有可能私下谈话被人曲解了。其实,曹操原本还是很欣赏孔融的,为什么最后反目成仇了?孔融为人刚直不阿,内心早就看不惯曹操的奸雄诡诈了,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如:公元204年,曹操占领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的破嘴又开始议论了,把甄氏比做妖妃妲己,并且还写在信里寄给了曹操。孔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据说曹操还真的被孔融绕住了,曹操想历史上好像没有这回事啊,周武王啥时候把妲己给周公旦了?于是回信问孔融这个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孔融竟然答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的”,意思是:“通过阁下现在的所作所为,悟出来的”。曹操终于明白孔融又再秀智商耍小聪明,耍弄他。于是大怒。之后孔融又多次顶撞曹操,大到政见,小到是否禁酒,想说什么说什么孔融和祢衡!再加上他常常向汉献帝提奏一些时事的言论,曹操担心孔融坏了自己的大业,于是就杀死了孔融,消除隐患。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但是要杀掉一个社会声望很高的人,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天下人心服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还必须能够彻底颠覆其公众的形象和名声。这个理由可不好找,因为孔融洁身自爱,没有不良癖好,因此想从人品下手制造什么桃色事件是不可能的,于是只有从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你不以孝闻名天下吗孔融和祢衡?就从你这理论根基入手,颠覆你的理论把你打造成一个伪道士,让所有人都唾弃你,憎恶你。这样才能让世人觉得杀你不冤,你该死。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当然孔融和祢衡,孔融确实有不招人喜欢的地方,孔融从小才思敏捷,善于应答,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去李鹰家做客,报姓名时孔融说“我是李君世交子弟”,主人一听这小孩口气好大,就问你一个小孩和我有什么关系?孔融立即应答,我家祖先仲尼和你家祖先李耳(老子)不正是世交吗?主人无言以对,这时候一个叫陈韪的说了一句,“小时候伶俐过孩子,长大了未必出色”。孔融立即反驳道:“看来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满座哄堂大笑,客人哑口无言,很难堪。应该说这种犀利的言辞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可成年后的孔融和小时候如出一辙,说话不留情面,常常弄的人下不了台,非但没变反而变本加厉,别人就会暗暗记恨在心里。所以,孔融和谁都处不来,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死后连收尸的人都没有。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被杀之前交了一个年轻人,忘年交比他还狂的人祢衡,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都狂得没边,互相赞美对方,祢衡赞美孔融是复活的仲尼,孔融形容祢衡是再生的颜回,很可能就是因为遇到了祢衡这个知音,无话不谈,口无遮拦,探讨起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被人曲解了。后为祢衡又开始玩作死模式,把祢衡介绍给曹操,祢衡性情高傲,更是狂妄不羁,脱光了衣服大骂曹操,差点没把曹操气死。于是,曹操对孔融的恨又多了一层,由此可见,孔融被杀,都是那张破嘴和不经事的性格惹得祸。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可怜他的两个孩子也被株连,孔融被捕的时候,两个孩子一个九岁一个七岁依然在悠闲地下着棋,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还不逃跑的时候,他们的回答真的叫人惊讶:“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多会说话,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言,不愧是孔融亲生的,而且亲自调教出来的,和孔融童年一样一鸣惊人。想想,能教育出如此成熟聪慧深明义理儿女的孔融怎么会是一个不孝之人吗?所以,此话不可信!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应该说:政治对立才是根本原因。可惜,孔融一世修身,身后反被黑成这样!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孔融和祢衡:孔融为什么会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