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郭松龄。他俩都曾是张作霖麾下的得力干将。二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虽然是军阀的身份,但是忧国忧民,有爱国主义情操,还都是抗日急先锋。

郭松龄: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郭松龄: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不过郭松龄,具体论起个人品质,冯玉祥较之郭松龄就差远了。这事儿还得从1925年郭松龄反奉事件说起。

郭松龄: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当时郭松龄对张作霖为一己私利投靠日本郭松龄,出卖国家主权非常不满,决定联合冯玉祥、李景林定了三人盟约于滦州起兵反奉。

不料冯玉祥临阵背约,不去增援郭松龄,反倒去攻打李景林。三人盟约成了郭一人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郭松龄最终战败被俘,后被杨宇霆残杀于老达房。

有人就说了,冯玉祥这么做,岂止是见死不救,这根本就是釜底抽薪嘛!那么冯玉祥为什么这么做呢?您且听有书君仔细说道说道。

一、冯玉祥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尽管郭松龄起兵反奉是出于爱国的本意,但在奉系内部并没得到广泛拥护。在宣布“反奉倒张”之后,当时就有齐恩铭、裴春生等4位师长公开表示反对,后被软禁了。其他军官也大都是迫于压力签的字。

郭松龄宣称倒戈是要“清君侧”、“拥少帅上位”。可是,奉“少帅”伐“老帅”,这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基本人伦大道,在策略上也并不高明;而率少帅之兵行逼迫之实,更是自相矛盾。

而且,当张作霖将计就计派张学良前往招抚时,

郭松龄拒绝与张学良见面,这不但让倒戈的号召在无形中化为乌有,反而让自己的司马昭之心,将士皆知了。

郭松龄与其他奉军将领的关系也搞得不好,比如由于个人恩怨擅杀奉系将领姜登选,便是一例。未经审判便枪杀一位陆军上将,让奉军内部人心惶惶,当然也让郭松龄本人很失人心。

再看张作霖,经营东北数十年,有礼于士大夫,有恩于士卒。所以其军心所向,仍在老张家。郭松龄进军途中,不断有部队投奔奉军,便可见一斑。

加上张作霖暗中收买日本人,获得了关东军的支持。而郭松龄的部队久经跋涉,补给不足,在奉军的猛烈进攻下,几近全线崩溃,连后方司令部都已被吴俊升的骑兵包围。冯,李的增援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要明哲保身,见死不救,虽说是不够仗义,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冯玉祥为了趁机扩充地盘。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在这个时候,冯玉祥非但不去帮助郭松龄,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他这样做用意何在?

他是抢地盘去了!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他不顾道义,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

冯玉祥不是头一次干这种事了。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就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郭冯密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景林,不是奉军的嫡系。因常受到奉系将领的排挤,张作霖也不待见他,遂和冯、郭、李一起密谋起兵反奉。

按郭松龄的主张,当时的三人《密约》保证,李景林在反奉成功后拥有直隶的基础上再获得热河地盘。

但冯玉祥心里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当冯、郭初歩决定反奉后,他就感觉这是吞并李景林地盘的绝好时机,并打算在反奉战争 中只是侧翼牵制奉军兵力,然后以极小的代价夺得直隶、热河的地盘。

所以,尽管冯违心地同郭签了保李的地盘的密约,但从他内心可能一开始就没打算要遵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先去抢占地盘。

郭松龄兵败后,冯玉祥果然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都成了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了。

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条,但冯玉祥从背后来这么一下子,肯定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互联合的三家,两家先自己打起来了,自然使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冯玉祥的这种做法,也的确是太不厚道了!

三、这是由冯玉祥一贯的处世方式决定的。

据说,在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中,他认为冯玉祥无论从为人还从做事上,都是非常差劲的人物。

张学良对冯玉祥如此差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张学良看来,冯玉祥在郭松龄倒戈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其实,冯玉祥在北洋军阀将领中一直不那么光明磊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本来是与吴佩孚联合,一起对张作霖作战。但当张作霖给他送上大笔的银子时,他却反戈一击,成了奉系的帮手,并回京推翻了曹锟政府。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随时倒戈,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冯玉祥从小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5岁起便开始了军旅生涯。军阀 混战和自幼贫寒、受压迫的经历使冯玉祥不自觉地形成了谋求发展个人利益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他既有救国民于水火的理想和行动,又有发展个人势力的实用主义权术。他革命、反戈、起义无数次,人送外号“倒戈将军”。

但是,冯的大部分“倒戈”行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比如北京政变,它推翻了曹锟、吴佩孚在北京的政权,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过,他的实用主义权术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中确实给郭军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冯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

综上所述,在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冯玉祥的确是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形象。

尽管如此,对于冯玉祥,我们也不应该肆意贬低。毕竟他曾为抗日四处奔走,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他是无可指摘的。

何况,军阀混战,本身就是为了私利,冯玉祥为了个人利益选择倒戈,本来也无可厚非。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