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1829年8月8日 -1884年11月18日)于右任简介,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于诗、书、画、印上的成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后期用心与政治可惜在清朝腐败的政治局面实在难有作为。
相对而言于右任先生却一生青云得志于右任简介。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近代书法家,当代草圣,近代书圣,民国四大书家之一。
但是就艺术而言于右任简介,于公过于单方面,而赵却是全能选手,书通五体,艺具多才,而且都具有开创性。
就影响而言后者远不及前者,这并不是生死前后的问题这么简单。赵之谦属于四处掘井,于右任则属于一处深研。于魏碑成就来讲,赵之谦化碑而行,虽然终究没能迹化,有生硬之嫌,但是其才情与功力皆一时之英杰,后来应均,吴昌硕,徐生翁都受其影响,可谓成林之功,这是于不可比拟的。但是于右任化碑入草,独开新境,自成一家,是独木参天。相比而言各有千秋功业自在。文无一,艺亦如斯。
——鄙陋之见
于右任的书法具备继承性、开创性和普遍性的基本特征,在清末民初及以后,他的书法流传广、影响大,应该算是现当代书法界大师,或者宗师级人物之一。
几千年中国文字和书法兴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持续的继承和发展。而书法继承的特点是,每代人都可以从研究临摹最早的古文字入手,也可以从之后公认的书法家作品入手,甚至可以仅从自己喜爱的特定碑帖入手。书法界这种公平的起跑线,给所有追求书法的人们树立了信心,提出了挑战,这也是书法长久魅力之所在。
于右任是在经过明清书法不断发展变化,甚至形成所谓面貌趋同的“馆阁体”风气后,一方面追古求碑加以吸收运用,一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着力于创立“标准草书”,是一位在书法上取得丰硕成果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行书作品古法而现代,果敢而有度,极具个性而耐人寻味。后期作品则以行草书为主,风格出现了一些变化。
因此可以说,于右任书法的贡献在于为近现代书法发展注入一股新风,形成了自己独具气势并不失传统的行书风格,创立了“标准草书”等。
题主所说的近代指的是近代史的第二个阶段,即1919年到1949年的时间段。福垊说实话,这个阶段陕西走出的将军不算太多,数量上比不过江西、湖南的将军。那么为什么陕西(其实应该说中国)在近代走出的将军多呢?福垊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黄埔军校。
孙中山于陈炯明炮轰一年后的纪念日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将领,为国民党北伐、抗日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共产党的抗日和解放的胜利做了贡献。像题主所提这四位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一期和四期,黄埔军校中一期和四期是最牛的存在。
第二、日本侵华。如果说北伐只是国民党小试身手的话,那么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则是锤炼了大量的将军。有句话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仅军校毕业生得到了历练,那些非科班出身的泥腿子也锤炼成了战无不胜的将军。比如影视剧里的李云龙,现实中的彭德怀。像楼主提到的这四位将军都是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
第三、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陕西涌现出了63名将军,其中上将3位,中将5位,少将55位。而这还不包括早年英勇牺牲的刘志丹将军。
下面福垊就简要介绍下题主所说的四名将军。
陕西冷娃关麟征关麟征,鄠县真花硙村,黄埔一期,出身农家。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连长,长大却成为了将军。他最大的亮点就是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他利用火攻夜战之术,对日军进行了扰敌、疲敌、歼敌。其打仗勇猛而又多变,时人敬称台儿庄战役的两位指挥员孙连仲、关麟征为“孙钢头”、“关铁拳”。日军曾称他为“最强劲之敌”。
抗日帅哥张灵甫
张灵甫,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人。黄埔四期,跟林彪、刘志丹、胡琏、李弥是同学。有点美总不足的是他曾杀妻,不过在抗战上绝对是一名好汉,尤其是在上高会战中打得最为精彩。大战日军11日,从此获得了铁军称号。就连何应钦评价这场战役都说:“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金门王胡琏
胡琏,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北会东方村人,黄埔四期。他就是那个“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的金门王胡琏。在抗日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在解放战争中,正是他指挥打赢了金门战役,但导致至今我们没能解决台海问题。生前遗言是,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了澎湖列岛海域。
杜聿明
杜聿(yù)明,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人,黄埔一期。杜聿明的女婿就是杨振宁。阿杜也是在抗日中大放异彩。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他和白崇禧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当然战争打得异常艰苦,非常惨烈,以伤亡14000人的代价导致了敌军15000人的伤亡,并击毙了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