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大剧《慕尼黑》是2005年上映的电影慕尼黑惨案,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获得当年奥斯卡五项大奖的提名,影片取材于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并对刺杀行动做了深刻的反思,是一部既惊险又耐人寻味的佳片。
以色列是地处中东的弹丸小国,周围都是和他不共戴天的阿拉伯国家,环境极其险恶慕尼黑惨案。1972年,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策划并实施了屠杀以色列十一名奥运代表团成员的慕尼黑惨案,震惊了世界。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尔夫人认为决不能姑息恐怖分子,必须铲除所有幕后策划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杀凶手,以儆效尤;于是一个命名为“天诛行动”的暗杀计划随之出炉,锁定十一名慕尼黑惨案的幕后策划者;直到1981年,幸存的最后一名策划者被偶遇的摩萨德特工打成重伤后,此计划才算结束。
电影里着重分析了恐怖分子选择慕尼黑作为行凶地点,是因为他们清楚德国人憎恨犹太人,在这里绑架以色列人质会更安全些慕尼黑惨案;果然不出他们所料,事发后德国警方表现得极为业余,营救人质的行动既拖拖拉拉又毫无章法,甚至发现恐怖分子比预计的要多一倍时,仍然没有加派警力,最终所有人质都被杀死还搭上了一个警察的性命;更可笑的是,逮捕的三名恐怖分子在几年后居然给放了;可见即使德国法西斯已经被消灭了几十年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偏见依旧存在。
在影片中,暗杀小组杀死了几乎所有的策划者,但是小组内的队员不久后也离奇死去,男主角意识到他们在追杀敌人时,他们同样被追杀着,甚至就连他退役后隐居的地方也被暴露了,是谁出卖了他们?这个问题会困扰他的一生。
古人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因此,刺杀一国首脑往往成为古今中外战争的一个条重要捷径。记得秦国变法成功后,商鞅每次出门都要带很多保镖,以防不测。就连秦始皇、刘邦这些千古一帝都曾历经诸多暗杀,何况今天的苏莱曼因呢?
其实,当人们迈向权力鼎峰之时,危险便会接踵而来,因为你的成功往往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的,那些被你踩在脚下的人,其中又有多少人想把你拉下或从悬崖上推下来?因此,帝王往往会培植专门人员来负责自己的安全,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想行刺他们也不过是白日做梦罢了。
然而,就有这么一个倒霉的储君,他躲过了前两次暗杀,还没来得及体会什么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滋味,便迎来了第三次的绝杀。那个倒霉的储君就是奥匈帝国皇储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
顺利躲过第一杀那是1914年6月28日早晨9时许,一列豪华专列抵达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索菲亚夫人走出戒备森严的车站,坐上了一辆敞篷汽车,在另外五辆敞篷车的护送下,向萨拉热窝市政厅徐徐开去。
道路两旁挤满了市政府特意安排的欢迎人群,斐迪南显得愈发骄傲,以为奥匈帝国终于征服了这片土地。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不归路。
斐迪南为了给波黑人民留下一点好印象,只带了少数的卫兵,甚至拒绝了市政府为其安排的宪兵,然而,这却给了勇敢的塞尔维亚人民极好的机会。
车队驶过市中心的一座桥梁,一名高个子青年紧握炸弹,向前挤去,然而一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发现了他的异常,他被迫向后退去。就这样,斐迪南大公逃过了第一劫。
侥幸躲过第二杀一会儿,车队经过阿佩尔码头。这时,一位名叫察布里诺维茨的小伙子突然冲出人群,一枚炸弹向车队飞来。司机见状,赶紧踩油门,落在车篷上的炸弹被弹到了地上,迎面而来的汽车不幸中弹,而斐迪南大公侥幸地躲过了第二劫。察布里诺维茨看见刺杀未遂,立刻服下毒药,并纵身跳入河中。
旁边的索菲亚夫人早已吓得花容失色,而斐迪南大公仍故作镇定,保持微笑。直到车队安全抵达市政厅后,他才愤怒地呵斥市长,市长向他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一命呜呼第三杀欢迎仪式过后,斐迪南想去医院探望那些被炸伤的随行。这次探望是斐迪南临时起意,应该不会有人提前走漏风声。除此之外市政厅又特意在沿路增加了警卫,还刻意安排侍从官员站在其汽车踏板上,加了一道活盾牌后,看来应该是万无一失了。
然而,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当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有位名叫普林西普的小伙子早已在此恭候多时。看来这次谋杀计划已经覆盖了市政厅周边的每一个路口,而普林西普只是其中之一。车队越来越近,普林西普毫不犹豫地向前靠近,就当斐迪南大公的专车经过他跟前时,他径直冲上前去,举枪对准斐迪南夫妇怦怦就是两枪。斐迪南大公脖子中枪,而舒菲娅夫人腹部中枪,两人口吐鲜血,应声倒下。
由于靠的太近了,普林西普也来不及逃跑,服毒自杀未遂而被捕,4年后死在狱中。
噩耗传到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立刻向塞尔维亚宣战,随着欧洲诸国的纷纷站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引爆。
那么,一次暗杀事件为何能引起世界大战呢?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巴尔干半岛,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其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邻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东接黑海,隔着中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北面则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
巴尔干半岛虽然遍布高山峡谷,难以通行。然而其位于欧亚板块之间,且控制着开阔的海路。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巴尔干半岛注定是个是非之地。随着各方势力的不断扩张,这里便先后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交火的战场。
等到进入19世纪,海上贸易越来越频繁,俄、奥、英、法为了打通各自的海上通道,巴尔干半岛频频发生战争,成为了欧洲火药桶。
渴望独立的巴尔干半岛人扣动复仇的扳机
虽然斯拉夫人、阿瓦尔人等早就进驻巴尔干地区,但是多年的战争使得更多的民族开始迁居此地,如穆斯林人等。当奥斯曼帝国开始衰微之时,被蹂躏了几个世纪的半岛人民开始渴望独立。
波黑,原为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建立的最大城市,除了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人,塞尔维亚人占比最多。19世纪,在斯拉夫大哥俄国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宣布独立。波黑的塞尔维亚人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样独立,然而却被不幸地划入奥匈帝国的统治区域,并于1908年正式纳入奥匈帝国的版图,因此,他们心中对奥匈帝国充满了仇恨。
1914年,当波黑的塞尔维亚人得知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将光临首府萨拉热窝时,那对皇储夫妇便成了他们发泄30多年怒火的出气筒。
本就微弱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各方势力迅速站队,萨拉热窝的枪声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的导火索。随着各方冲突的不断升级,终于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基于相同的原因,身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巴尔干半岛再度卷入二战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