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陈金陵,大家好呀,我是橙宝。
陈伟奎利用情报和沈林交换,给自己两千大洋,并且说出了沈放是共党的信息,可这一切被胡管家看到,胡管家假借上菜的名义,直接杀死了陈伟奎,也恰巧被来送钱的李向辉听到,但是李向辉在和叶局长汇报的时候却没有出卖沈林,没有告诉叶局长实情,为什么李向辉会这么操作呢陈金陵?只是因为沈林是他的上司吗?
橙宝认为李向辉隐瞒事情和沈林是他上司的情况多少会有关联,但并不是唯一条件陈金陵。
下面橙宝带你们来分析一下李向辉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陈金陵。第一,之前剧情中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李向辉的对象被抓的时候,李向辉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他看不惯国民党的作风,当时沈林也问过他,如果在国家和家人之间选择的话,你会怎么选择?李向辉选择的是后者。
现在的情况对于沈林而言也是介于国家和家人之间,李向辉非常能理解现在沈林的心情,既然沈林不想说的话,他自然也不会说陈金陵。
第二,目前沈林在党通局的地位不低,之前剧情介绍的李晓辉的对象家人被抓情况,目前还没有剧情说明被释放。
假设还没有被释放的话,李向辉需要依靠沈林的能力帮助自己,她自己肯定是没有办法,见一面的权利都没有,更别说救人了,所以他需要仰仗沈林。
第三,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沈林作为李向辉的上司,向辉也跟了很长时间,他明白沈林的作风,他这样做肯定也有他的道理。
现在国民政府腐败,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李向辉内心应该也是希望沈林转变。
总而言之,李向辉之所以帮助沈林隐瞒,主要还是他相信沈林,相信沈林的为人,并且李向辉本身思想也已经转变,不在只忠心于国民党政府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李向辉的操作,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专注解答问题,喜欢的关注一下哦。
前言:洪都之战中,陈友谅如果分兵围困洪都,亲率主力直取应天,那么,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一旦应天失陷,朱元璋就在江南失去了立足之地;必定会军心大乱,在陈友谅、张士诚两大枭雄的夹击之下,即使朱元璋如何坚韧不拔,刘伯温如何足智多谋,也不可能挽救大势已去的失败命运。
1363年,元朝末年红巾大起义的领导人刘福通为首的龙凤(宋)政权,在经过与元朝主力军的多年奋战之后,力量大为削弱;此时,元末名将王保保横空出世,一举消灭了山东地区的红巾军主力。于是,栖居于安丰的龙凤政权,它的疆土,在名义上仅仅剩下了朱元璋的江南行省一地了。
就在此时,张士诚趁火打劫,派遣大将吕珍突然袭击安丰,把刘福通、小明王儿韩林儿包围在安丰城中。
刘福通在此危急情况下,唯有派人向朱元璋所部求援了。
朱元璋召集文武人等,商议出兵救援安丰一事。刘伯温极力反对出兵援救安丰。
刘伯温认为:安丰已经危在旦夕,我们长途跋涉,到达安徽之后,就要与张士诚进行恶战,战事不可能马上结束;而陈友谅必定会乘机发兵来进攻应天。一旦应天有失,我军就会进退失据,招致大败。
可是,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名义上是龙凤(宋)政权的臣子,如果不去救援安丰,无以面对天下的舆论。于是,他拍板决定:自己亲率主力前往安徽,救援安丰;而留下部分兵力防守江南。
朱元璋独具慧眼,选择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
正是朱文正,在洪都创造了历史传奇。
也正如刘伯温所料,一代枭雄陈友谅得到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消息之后,立即抓住了这个战机。
陈友谅虽然知道朱元璋大军开拔之后,留守江南的兵力非常空虚;但是,陈友谅不干则已,一干就倾尽全力。
1363年4月,陈友谅举大汉全国之力,发兵60万,计划一举平定江南。
在攻击洪都时,根本不入陈友谅法眼的小将朱文正,虽然平日里看上去吊儿郎当的,但是,在此危急存亡之际,他却大发神威,屡次挫败汉军的攻击,打得汉军将士垂头丧气,无可奈何。
陈友谅在洪都城下简直是发了狂。以他陈友谅的赫赫威名、60万大军,竟攻不下一个毛头小子、2万守军的城池,陈友谅气疯了。
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陈友谅督促汉军日夜强行进攻,务必攻下洪都之后,再向应天进军。
就这样,在朱文正的坚守之下,陈友谅率60万大军足足强攻洪都85天。双方昼夜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汉军几次攻入城内,都被拼了命的朱文正给赶了出来;最后,汉军的尸体已经堆积得跟洪都的城墙差不多高了,洪都还是牢牢地控制在朱文正的手中。
洪都之战,旷日持久;陈友谅大军屯集于坚城之下,虽伤亡惨重,却是一点儿成绩都没有。
随着朱元璋大军从安徽的回师,陈友谅眼看汉军已疲惫不堪,失去锐气,不得不下令撤围而去。
作为统帅60万大军的枭雄,陈友谅在洪都城下的的确确是意气用事了。
身为主帅,陈友谅理应分出部分兵力来围困洪都,自己则立即率领大军直捣应天府,横扫江南各地;在朱元璋回师之前,彻底摧毁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所有势力和地盘。如此一来,进退不得的朱元璋,就会在自己与张士诚的前后夹击之下,全军覆没。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可能重来。它只不过是让后人产生出无限的感慨、深深的遗憾而已。
结语:陈友谅由于自己在洪都城下的无所作为,其直接结果就是在不久发生的鄱阳湖大战中,彻底被朱元璋打垮,身死国灭;元末一代枭雄,就这样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