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1年文天祥的作品,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胸怀远大,决心统一天下,当然不能容忍当时的南宋王朝在江南存在,因而开始对南宋大举进攻。强大的蒙古骑兵作战迅猛,威名远扬,可谓所向披靡。而当时的南宋朝廷已处于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困境。但是,南宋军民并不甘心山河破碎,俯首称臣,他们对元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在抗元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文天祥年仅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文天祥的作品,但他目睹南宋的危难形势,毅然效仿东汉名将班超,投笔从戎,在家乡组织抗击元军的义军。1276年,文天祥担任了南宋朝廷的右丞相,被派往元军军营谈判。不料谈判未果,却遭元军扣留。后来,文天祥几经周折,终于在镇江逃离了元军的魔掌,然后从通州(今江苏南通)乘船由海路南下到福建,与其他一些南宋将领继续抗元斗争,曾经率领兵马打回江西。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率领部队向广东海丰撒退的途中,遭到元军袭击,兵败被俘。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请他做元朝的宰相,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公元1283年一月文天祥被杀害。
文天祥是宋未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以悲壮的爱国诗篇,唱出了人民的呼声和愿望,使宋未诗坛闪烁着光芒。文天祥的《指南录》、《后指南录》、《啸吟集》等诗集、记录了他与民族敌人作殊死斗争的艰苦历程,直抒胸臆,雄浑壮烈,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他的诗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看,都受到杜甫很大的影响。文天祥的散文《指南录后序》,叙述他从敌方脱险南归的种种情景,感人至深。留下了抒写亡国之痛的可贵诗篇。
中国有两批大规模的移民诗人群体。
一次是宋末元初。一次是明末清初。
而文天祥正属于宋末元初。
这次改朝换代造就了一大批遗民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文天祥、谢翱、林景熙、汪元量四人。
除了这四位代表人物,还有许多小家。顾嗣立《元诗选》癸集于“连文凤小传”有云:“宋之遗老,散处东南,而二千七百馀人,此唱彼和。”而检读一部《全宋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宋之遗老”,则至少在400人以上,如汪元量、谢枋得、林景熙、谢翱、方回等,即皆为宋、元之际的诗坛闻人。宋代遗民诗人的数量既多,而强烈的结社意识又为其较为普遍之特点,因之,各种形式的诗人社团在当时即如雨后春笋一般。仅据《元诗选》癸集为120位“宋遗老”所撰写的小传即可知,当时以今浙江杭州一带为中心的诗人社团,即有近10家之多,如“林虑三隐”、“杭清吟社”、“武林社”、“桐庐三友”、“杭白云社”、“苏台四妙”、“月泉吟社”等,即皆为其中之具有代表性者。而“月泉吟社”的创始人吴渭,还曾于“月泉吟社”成立之初,向各地的吟社广发邀请函,以“预于小春月望命题”,对此,《元诗选》癸集中的连文凤小传、吴澄小传均有专门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诸乡吟社用好纸楷书,明书州里姓号,如期来浦江交卷,俟评校毕,三月三日揭晓,赏随诗册分送。因用范石湖故事,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延谢翱皋羽、方凤景山、吴思齐子善,相与甲乙评骘。计收卷二千七百三十五,取中二百八十,刻诗六十名,而以罗公福为第一。” 江南遗民诗人的结社意识与创作活动,仅此即可见其一斑。
有本诗集叫《谷音》,取意“空谷足音”,专门收集这批遗民诗人诗歌:
《谷音》,专辑宋末逸民诗的诗集,二巻,元杜本编。末有张榘跋称右诗一巻,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共一百首。明毛晋跋则称谷音二巻,宋末逸民诗也,凡二十有九人,诗百篇。此本上巻凡十人,诗五十首;下巻凡十五人,无名者五人,诗五十一首。当为三十人诗一百一首,与二跋皆不合。其釐为二巻,亦不知始自何人也。毎人各载小传,惟柯芝、柯茂谦父子共一传,杨应登杨霖祖孙共一传,凡小传二十有八。其间如王浍、程自修、冉琇、元吉、孟鲠皆金元间人,张璜以牙兵战没,汪涯以不草露布为贾似道所杀,毛晋以为皆宋逸民,亦约畧大概言之耳。本所著清江碧嶂集词意麤浅,不称其名。
王士祯论诗绝句曰:谁嗣箧中冰雪句,谷音一巻独铮铮。其品题当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