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身边的宫女韦团儿引诱唐睿宗李旦唐睿宗李旦,因爱生恨,诬告两位王妃埋小桐木人,这场风波李旦都差点丢掉性命。
皇嗣这个古怪的称呼唐睿宗李旦,是李旦的母亲武则天给的,李旦连姓都改了。因为李旦的处境,非常尴尬,当然,李旦本人更多的是感到无所不在的危险。
唐高宗李治驾崩之后,先是唐中宗李显继位唐睿宗李旦。后来,武则天嫌他碍事,找了个借口,贬为庐陵王。按史料记载,是让人把他直接扶下了皇帝的宝座。
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三哥李显退位之后,就轮到他当了唐睿宗。嗯,他的小名正好也叫阿轮。
由于李显在那55天的皇帝生涯中还试图重用自己妻子韦皇后的家人来组建自己的班底。
所以,当李旦继位之后,武则天为了防患于未然,直接把李旦软禁在宫中,成了一个纯粹的傀儡皇帝。
这一年,是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直接临朝称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因为武则天一直很喜欢洛阳。
不是所有人都服气的,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就在扬州起事,反对武则天的统治。而唐高宗留下来的辅政大臣宰相裴炎,虽然是帮助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李显,但是,他这次选择了请武则天归政于唐睿宗李旦。
此时的武则天是不可能退让的,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裴炎。
李旦在朝中明面上的最大的助力,没了。
武则天随即派三十万大军征剿徐敬业,徐敬业兵败身死。地方上支持李唐的势力,顿时偃旗息鼓。
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收拢人心,武则天在垂拱二年(686年),表示要归政给唐睿宗李旦。李旦很清楚这是自己的母亲在试探自己,他吓得连连推辞,表示自己能力不足,还是应该由母后执掌权力。
这样一来,武则天临朝称制,就名正言顺了,再也没人能提出反对意见了。
公元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捡”到了一块宝。这块宝是块石头,是块带字的石头,上面八个大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据说这块石头是在发现洛书的洛水里找到的。武则天高兴极了,立刻把这块石头收入宝库,并命名为“宝图”。顺势给自己又上了尊号:“圣母神皇”。武则天离皇帝宝座又近了一步。
而真正的皇帝唐睿宗李旦,只能委屈地随母亲武则天到洛水去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洛水给的宝图。
李唐王室在这段时期,几乎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天授元年(690年),通过武则天的“男朋友”薛怀义注释的《大云经》和造“新字”等一系列的造势之后,时机终于成熟。
侍御史傅游艺率领李唐王室老家的九百名关中老百姓,跑到洛阳,请武则天代唐而立。考虑得还挺周全,直接让唐睿宗李旦改姓武算了。
武则天大喜,但是,按照基本操作,怎么也得三辞三让才行。所以,武则天也没一口答应下来,但是却把侍御史傅游艺的官职,直接连升十阶,升为门下省给事中。
这个信号,太明显了。洛阳的老百姓离得多近啊,一万多名洛阳各界老百姓也叩阙请进。这才第二次,武则天当然也“礼貌”地拒绝了。
第三次,六万多人,外加许多文官也加入进来。而且拿出了你不答应我们就不走的架势。最关键的是,唐睿宗李旦也不得不自请禅让,以求母亲武则天能够顺应天心民意。
好,这是第三次了,可以答应了。武则天曰:
俞哉!此亦天授也!
“俞”字在这里是感叹词,表示允许,“俞哉”就是“好吧”。
禅让仪式走完,一代女皇诞生。而唐睿宗李旦,则降为皇嗣,享受太子待遇。连名字都改回了李轮,赐姓武,所以李轮变成了武轮。太子李成器变成了皇太孙李成器。
皇嗣武轮对阵“皇侄”武承嗣。李旦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即使改姓武,也改变不了他是李唐王室的子孙这个事实。因为这是武周,皇帝姓武,魏王武承嗣的心思就活动起来。要知道,当年的武则天已经六十七岁了,有些事不定下来,就有可能来不及了。
而大周皇帝武则天陛下给了自己亲儿子一个不伦不类的“皇嗣”这样的称号,无疑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大周皇帝陛下没有想好,皇太子该是谁!
武承嗣这时候已经是魏王,并且是左丞相(文昌左相),是百官之首,但是,也没有皇帝那个位置香啊。
皇嗣李旦,就成了他当大周皇太子必须除掉的目标!
有样学样,武承嗣也找了个洛阳的老百姓叫王庆之,领着几百个老百姓给武则天上书,要求废掉皇嗣李旦,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理由也很“刚”: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意思很明白,武家的天下就应该姓武的来继承!
武则天被这个“老百姓”搞得又激动又好笑。为了打发这个赖着不走的“老百姓”,还给他发了一张“特别通行证”,有事有话可以直接面见朕!
文昌右相岑长倩坚决反对易储。给李旦改姓的主意就是他出的。这里要说明一下,大唐的朝臣们还是忠于李唐王室的多。形势所迫,武则天又实际统治了几十年了,所以,她称帝,朝臣支持。
认为武则天百年之后,反正得把皇位传给儿子,无论是李旦,还是李显,就这两颗苗了,都行。还得恢复李唐王朝。
所以,岑长倩一听要废掉李旦的皇嗣,立刻就不乐意了。武承嗣是真狠,借口吐蕃犯边,把岑长倩调出洛阳,走半道就诬陷他谋反。
结果岑长倩以及其他十几位支持李唐王室的大臣同坐谋反罪被杀。
这下把武承嗣得意坏了,弄倒个文昌右相这么简单?继续!于是王庆之又出场了。还摆出一付“死谏”的架势。
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把武则天惹烦了。让凤阁(中书省在武周时代的独有称呼)侍郎李昭德好好教育教育这个“老百姓。”
李昭德也是忠于李唐王室的大臣之一。一见这种情况,立刻当着那些一起来的“老百姓”的面杖毙了王庆之。“老百姓”顿时作鸟兽散。
武则天也没想到李昭德“教育”得这么“到位”。有点后悔,说,王庆之说的貌似有点道理。我姓武,把皇位传给姓武的,也没啥毛病啊?
李昭德的劝谏,很有策略。
自古有侄子当天子,给姑姑立庙的吗?您的天下来自天皇高宗,皇嗣是您的儿子,您应该传给儿子才对得起天皇吧。要是传给武承嗣,高宗能享用到血食吗?
这话说的,在古代人们还是很重视祭祀的。这样一说,一旦把皇位传给武承嗣,武则天和高宗李治都得当“饿鬼”了。
这个李昭德确实厉害,他不仅打消了武则天易储的念头,还借势参了武承嗣一本。他提醒武则天,这个武承嗣的权力可是太大了,不仅是魏王,还是有权势的文昌左相,儿子都能夺老子的皇位,侄子夺姑姑的皇位,很新鲜吗?
武则天想想李唐的先帝们,再想想自己上位的过程,顿时梦醒,竟然就解除了武承嗣的文昌左相的官职。
皇嗣李旦对阵“皇侄”武承嗣,完胜!
皇嗣李旦“命犯桃花”,不仅失去了两位王妃,自己也差点丢掉性命。武则天的贴身婢女韦团儿不知道什么原因,偷偷地喜欢上了皇嗣李旦。
也许是李旦忧郁文青的气质,也许是看好皇嗣李旦的未来,也许是“烧冷灶”,韦团儿多次引诱李旦。
李旦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哪里敢招惹母亲身边的婢女啊。就断然拒绝了韦团儿的好意。
韦团儿因爱生恨,就不断地找机会说李旦的坏话。用的理由也很老套,但是很管用,那就是李旦的两个妃子,在东宫埋小桐木人!
别小看这个在西汉叫“巫蛊”,在大唐叫“厌胜”的小把戏。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连太子刘据带太孙并几万人都死于“巫蛊之祸”。
而在大唐,武则天就是凭借“厌胜”这个理由,让高宗的原配王皇后失宠,直至被废。
而武则天呢,虽然打消了易储的念头,但是,对太子这个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职业,防范的程度从来没有松懈下来。
于是,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一。在东都洛阳的名堂举行例行的祭天仪式时。
初献是武则天,亚献是武承嗣,终献是武三思!作为皇嗣的李旦,连献祭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还没完,正月初二,李旦的两位王妃到武则天那里去请安。从此失踪!李旦连问都不敢问!
李旦的正妃刘氏,是唐高宗李治亲自给儿子选的。而另一位王妃窦氏,则是未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
窦氏在被武则天秘密处死之后。她的母亲竟然也被家里的仆人首告说是有诅咒武则天的行为,盼着自己的女婿能够早日登基。幸亏当时的御史徐有功挽救了窦氏一家人。
多说一句,这之前,那个婢女韦团儿已经被证明是诬告李旦的两位王妃,东宫院子里那个小桐木人,是韦团儿让人埋上的。武则天立刻把韦团儿赐死,但是,两位王妃的罪名,却始终没有免除。
不仅如此,李旦的五个儿子,也由亲王被贬为君王,跟着李旦一起在东宫软禁。李昭德和岑长倩的事让武则天意识到朝中还是有不少人心向李旦,所以,李旦连面见朝臣的机会,也被禁止了。
有两个偷偷见李旦的官员,被武则天直接腰斩。
武承嗣一看,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马上让人告密,说李旦谋反。
武则天对这样的事,从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酷吏来俊臣直接把刑具摆到了东宫。
东宫的中官和婢女们吓得面如土色,乐工们也瑟瑟发抖,眼看就要屈打成招。
就在这改写大唐历史的关键时刻,一个小人物,乐工安金藏挺身而出,不惜剖腹,替皇嗣李旦鸣冤!
武则天听了,也很震惊,命御医赶快抢救,终于把安金藏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武则天不由感慨道:
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
是真的不能自明吗?我看未必。个人看法,武则天防范李旦不假,但是也得要名声。通过这几次事件,她深知李旦或者说李唐王室在朝臣中,在真正的老百姓心目中,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她只能借此暂时收手。
“夺嫡之争”,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