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用追封郢国公,冯国胜封宋国公冯国胜。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冯国胜并没有继承冯国用的爵位,只是接替了哥哥的职位冯国胜。成为保卫朱元璋的亲军都指挥使。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冯国胜。

---《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冯国用很受朱元璋信任,是朱元璋的绝对心腹,也有勇有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攻城掠地,立下汗马功劳,但是英年早逝,36岁就留下很小的儿子冯诚,去世了。

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

---《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明太祖实录》对于冯国用的儿子冯诚的记载,比较少,只是记载了他在洪武七年三月,出任金吾右卫指挥佥事,此后在洪武二十五年秋七月庚寅,冯诚升任右军都督府右都督。

子诚累有战功,仕至右军都督府都督

---《郢国公冯国用传》(洪武二十五年秋七月)庚寅,以云南都指挥使宁正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命镇守云南。以左军都督佥事冯诚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与都督佥事何福同署云南都指挥使司事。

---《太祖实录》卷219也许是父亲和叔父的光芒太盛了,尽管冯诚也立下战功,但是怎么也比不上自己的前辈,于是很快的被历史淹没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是穷苦出身,他能登基为帝、建立大明王朝,除了他个人的能力很强外,还有就是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将军和足智多谋的文士。因为他们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汉马功劳,所以在朱元璋就夫人他们进行封赏,其中一人就被封为宋国公,他就是冯胜。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冯胜精通用兵,在朱元璋账下,屡立战功。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冯胜为右柱国,宋国公。

那朱元璋封的宋国公冯胜,最终下场如何呢?

朱元璋的成就是很高,不过他在古代皇帝中也是一个屠杀功臣较多的皇帝。冯胜既然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就会受到朱元璋的猜忌,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最终被赐死。

冯胜很会用兵,在徐达、李文忠去世后,当时辽东有边患,所以冯胜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去征讨,同去的还有常茂。而因常茂不服管束,冯胜就斥责常茂,常茂就更加不服,而冯胜则更加生气。而后因为常茂把哈纳出坎伤,冯胜就上奏言常茂引起激变。

而后常茂和冯胜为推卸责任,就互相推委,朱元璋因此很生气,最终常茂被贬到龙州,冯胜的军权则被没收。冯胜军权被没收后,从此他就哇塞没有统率过大军了。

后来随着朱元璋的年龄大了,同时太子朱标又去世了,而朱允炆又年轻,朱元璋担心他一旦驾崩,朱允炆登基后,不能震的住曾经的功臣宿将,所以朱元璋对他的功臣们也开始猜忌起来。

冯胜功劳大,地位高,曾被封为宋国公,就难免会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最终冯胜被赐死。不过后来在公元1644年时,冯胜被追封为宁陵王,谥号为武壮。

当濠州城被元军围困之时,衣衫褴褛、头戴红巾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要求参加红巾军,却被士兵当做细作抓了起来,这便是朱元璋迈向帝王之路最为凶险的第一步。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寺庙当和尚的时候,收到童年伙伴汤和的信所以才去投靠红巾军,没成想去投靠的第一天就被当做细作抓了起来。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毕竟当时红巾军跟元军打的热火朝天,而濠州城也被围的水泄不通,这么紧急的时刻,除了细作谁还会说想加入红巾军?再说了,朱元璋那种相貌,可能也是他被认为不是啥好人的原因之一。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以壬辰闰三月初一日至城门,守者不由分诉,执而欲斩之,良久得释,被收为步卒。”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朱元璋被当做细作准备杀掉的时候,有人说是因为郭子兴刚好经过城门,看到朱元璋那雄奇的相貌,所以出手救了他,还欢迎他参加红巾军。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朱元璋刚投靠红巾军的时候压根就没见过郭子兴,他是凭借儿时伙伴汤和的名号才让自己脱险的,也幸好汤和在红巾军中有一定的名气,否则朱元璋就凶险无比了。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朱元璋进城之后并不是立刻得到重用,他是从一个小小的兵卒开始做起,因为他做和尚时遨游四方,练就了很强的体魄,再加上这么多年的所见所闻,他对很多事的处理方式都有着他独到的见解,根本就不同于普通的草莽武夫。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朱元璋这个金子在濠州解围的时候就闪闪发光,刚急于用人的郭子兴注意到了他,将他从一个士卒调到自己身边当亲兵九夫长,也就是保护郭子兴的保安队长。

冯国胜:明冯国用死后冯国胜继承了爵位,冯国用儿子长大后怎么办?

虽然说朱元璋只有寥寥几个部下,但他依旧还是利用这个机会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很漂亮的完成。

其他的红巾军打了胜仗都会不断抢夺战利品,而朱元璋不同,他并不是贪图钱财之人,他每一次得到战利品都会献给郭子兴,哪怕得到奖赏也会给自己的属下。

这种对上效忠、对下义气的作风让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郭子兴把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做,朱元璋在红巾军的队伍里的职位不断升迁,还担任了郭子兴的智囊。

郭子兴为了把智勇双全的朱元璋变成自己的心腹,他把自己的女儿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

其实朱元璋曾经的梦想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媳妇,生一个孩子,普普通通地过一辈子,毕竟他从小也是在比较穷苦的人家出生,能有这种生活已经是奢望。

只不过朱元璋在云游四海的时候,看到了世间的动乱与百姓的艰苦,他有了更为宏远的目标,那就是夺得天下、稳定动乱、还老百姓一个安稳生活的日子。

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之后,他想着自己出去单干,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碍于郭子兴的恩情,他只能把自立这件事按下不提。

其实郭子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常常跟孙德崖这几个红巾军领导者闹出矛盾。朱元璋也屡次劝阻郭子兴要以和为贵,只不过郭子兴没有听进去,为自己后面被绑埋下隐患。

在至正十二年九月徐州城被元军攻破之后,有两个资历更老的红巾军将领进入濠州城,直接在城内称王,而郭子兴这几个领导者很快就沦为这两个人的附属,为了站队,郭子兴再一次跟其他几个人发生矛盾。

孙德崖趁着郭子兴出门逛街的时候派人把他绑走,还关在自己的家中。此时的朱元璋并不在城内,他正带兵攻打怀远,只不过听到郭子兴被绑,他二话不说就立刻返回濠州城去孙德崖家要人。

当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傻愣愣地直接登门要人,而是先转向彭大那边,将孙德崖绑走郭子兴的举动说成是对彭大的挑衅,这直接激怒了彭大,彭大带人去到孙德崖家中,孙德崖自知理亏,所以才答应把郭子兴放了出来。

经过这件事之后,郭子兴更加信任朱元璋了,还让他负责回乡招兵之事,而这件事对朱元璋的崛起有着重大意义。

因为明朝开国功臣淮西二十四将正是朱元璋在这次回乡当中所遇到,不得不说朱元璋的眼光实在长远,他在回乡招兵七百人之中挑出的二十四个人,每一个人都是能够驰骋沙场、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猛将。

如果是普通人得到这七百兵马,肯定会选择在濠州城满满经营,得到自己势力在壮大的时候才出去独创,而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他只带了这二十四个亲信告别郭子兴,出去发展自己的势力。

毕竟濠州城内危机四伏,彭大、赵均用这两个领导者并没有什么前途,而郭子兴的性格也并不是能够力挽狂澜的豪杰,所以朱元璋跟着他们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其贪图一点便宜,还不如果断出城搏一搏。

朱元璋为了让郭子兴相信自己不是为了背叛,所以他没有要郭子兴给他的兵马,只带了二十四个人出去,朱元璋的创业由此开始,而这一步也是他迈向帝王之路的关键一步。

朱元璋虽然有着远大的目标,但是光凭着二十几个人是不够的,他必须招兵买马,只不过他没有了红巾军的名头要想短时间内招到兵马还是比较难的。

而这时,有一个叫张家堡驴牌寨的地方进入朱元璋的视线,因为这群人是山匪,并没有投靠哪一方势力,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对象。

所以,朱元璋亲自拜访大当家,以前的人都比较自来熟,朱元璋以郭子兴的名号就跟大当家混熟了,还喝起酒来。

趁着酒意,朱元璋向大当家伸出橄榄枝,叫大当家带着三千弟兄跟他干,大当家也喝得很尽兴,毫无犹豫地答应了,还先给了一部分人马让朱元璋带走。

只不过第二天酒醒之后,这大当家又反悔了,不想归顺朱元璋。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作为绿林好汉居然不讲义气,所以他假借请寨主吃饭,用一桌鸿门宴直接把不讲信用的大当家给做了。

朱元璋对张家堡的人说他们大当家答应归顺,所以去到红巾军那里做了大官,把他们都交给朱元璋来率领,这三千兵马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归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有了这三千兵马做底牌之后,朱元璋又把目标放在杭州城外的元军部队,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信心,敢用三千人马去攻打三万人的部队。

也许是朱元璋运势实在是太好,他直接在晚上奇袭这这支部队,攻破了军营,俘虏了这三万精壮人马,朱元璋的势力终于能够在元末乱世之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那为何朱元璋能够从二十四个人发展成三万多人,很快就打败其他的势力,建立了繁盛的明朝呢?

其实这跟朱元璋给将士灌输的纪律信仰有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朱元璋在获得三万多兵马之后并没有着急扩张,而是先跟他们开了一次思想教育课,说他们之所以被以少胜多是因为他们没有纪律、没有信仰,所以大家都要严明军纪、刻苦训练。

这届思想教育课非常的成功,大家都非常认可,自此,朱元璋的部队跟其他起义军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而这个不同就是朱元璋得以打败其他势力、成就大明王朝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