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宗人府?

宗人府:清朝的“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著《白虎通·姓名》对“宗人”两字有过最早的记载:《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圣者宗人府。在古代封建社会,“宗人”也曾经是官职名称,掌宗庙、谱牒、祭祀等。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官署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1389年改称“宗人府”。清朝廷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正式设立。

宗人府:清朝的“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宗人府”设置的目的

宗人府:清朝的“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因为古代帝王家族庞大,必须有这样一个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宗人府。▪也是帝王宗族解决内部矛盾及成员沟通,对不可调和问题专门上报皇帝的中间机构。▪更重要的是保护宗室家族成员隐私,给宗室人员特事特办、隐秘处理,保障其皇族特权的机构。▪宗人府也是对犯了很大过错的宗族成员的惩罚机构。甚至有被皇帝亲自发配到宗人府的圈禁的人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朝时期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时期圈禁了不少的皇子,其中有很多被圈禁致死,在宗人府的皇子是一些失宠、失势的皇子,在宗人府不但吃的不好,同时还要时刻的保持清醒因为怕被人给暗杀。说白了就是有别于普通老百姓的皇家机构。圈禁的皇子剧照

宗人府:清朝的“宗人府”到底是干什么的?

“宗人府”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宗人府的长官称为宗令,在亲王或者郡王中选拔充任。宗令以下设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府丞、堂主事等官职。 宗人府长官宗令一般都由亲王、郡王等担任,级别很高,随爵无品。 府丞,正三品。其属:堂主事,汉主事,经历司经历,并正六品。左、右二司理事官,正五品。副理事官,从五品。

“宗人府”的存在表明了清朝时期,皇室成员和皇室宗亲和普通满洲八旗人员、底层百姓不同待遇、不同刑罚、不同地位的封建专制特色。而且,从制度上将,宗人府乃系替皇帝管理爱新觉罗氏成员的内朝常设机构,不受国家政权任何组织形式的管辖,所以其地位和职能远远超过外朝常设机构。-墨骨读书

宗人府,创建于明代的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全国尚未统一,而宗人府的设置已经提上日程。洪武三年(1370年),宗人府正式成立,最开始称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宗人府。长官为宗人令,除去宗人令外,宗人府的属官还包括左宗正、右宗正、左宗人、右宗人等族人,以上官员的品阶为正一品。明朝初年的诸藩王都曾在宗人府中任职,如秦王朱樉、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

宗人府

历经改革后,宗人府不由亲王管理,改由专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宗人府的事情,不专门设官。宗人府又回到礼部管理,而他所治理的事务都由礼部管理。设经历一人,官为正五品,负责文书档案的收发、管理工作。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自此大明王朝拥有两个行政中心,南京在官僚架构上几乎与北京对等。宗人府官属随朱棣前往北京,但南京也仍旧留存,在称呼上同其他官署一样加“南京”二字,称“南京宗人府”,但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业务可做,仅仅设官备员,保持存在而已。

据《大明会典》记载:“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人府。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一字,临时随意选择,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续添,永为定式。下字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府不拘。”这就为后来明代帝王宗亲的起名立下了规矩。例如后来夺得皇位的燕王朱棣位下所拟文字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对照明代帝王的名字,我们就能得到对照。

明清改朝换代,清朝统治集团建立对中国的统治后,大致沿袭明朝的原则,宗人府也得到了传承。清代宗人府长官为宗令,另设有左右宗正、左右宗人等官职。以上职务均由宗室王公担任。

由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越南长期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越南也设有宗人府,19世纪中期改名为尊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