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腐败分子常常把反腐倡廉放在嘴上一样,就是一种标榜明镜高悬。
在独尊儒术思想指导下,中国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经营和经商与儒家奉行的安贫乐道格格不入),官员在任上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发展,而是维护稳定,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当判官断案明镜高悬。群众对官员好坏的评价也主要是看其对事件分析判断是否准确,判决是否公正合理。所以,官员为了标榜自己问题看得清,道理道得明,案子判得准,所以就自称明镜高悬,似乎自己就是火眼金睛,凡事洞明。
另外明镜高悬,古代官员是深谙封建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冤狱遍地的状况的,所以要挂上明镜高悬为自己遮羞。心理学对此现象有解释,越显摆什幺,就是越缺什么。
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看到古时官府的大堂上,长官座位后边的墙上挂有一个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明镜”的出处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中。此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5.9尺,宽4尺,表里明亮。据说此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并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宫中人,一旦发现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就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成了“明镜高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