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藏戏的资料,表现出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藏戏的资料:《藏戏》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藏戏的资料,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这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藏戏的资料。

前三段总领全文,简要提出了藏戏的特点。

第4-17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藏戏,同时也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回答。在具介绍藏戏特点时,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特色最鲜明之处进行描绘。比如面具,作者主要介绍了面具中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以及面具得以长久保留的原因。

第18段总结全文

拓展资料作者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代表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

作品《藏戏》收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四课中,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反问句开头,引人入胜。

内容:《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藏戏》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藏戏的资料:《藏戏》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顺序:《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表达的方法:《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藏戏》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语言风格:《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藏戏》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拓展资料《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作者是马晨明通过介绍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不仅使我们了解藏族文化,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它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即简单又复杂,简单到她没有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钵伴奏;复杂到每个象征身份的面具;此外,它漫长到要演三五天才结束······它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藏戏的资料:《藏戏》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扩展资料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折叠民间歌舞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折叠民间说唱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