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历史原型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慕容氏建立的诸多燕国,占据今河北燕国历史、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地区。
慕容氏是北方胡族鲜卑的一个氏族燕国历史,当时鲜卑还有拓跋氏、段氏、宇文氏等几个大的氏族,这些鲜卑氏族是五胡乱华时期最凶狠的部族。
永嘉南渡后,慕容廆仍旧效忠晋朝,受封辽东郡公,所以当时很多人主动投奔慕容廆,是慕容燕国的奠基者,到其子慕容皝接任时,不再满足现状,自称燕王,建国称帝燕国历史。
慕容氏也算人才辈出,能文能武,如慕容垂、慕容格、慕容冲等,当然,内斗也输于晋朝,也因为自相残杀,最终被同是鲜卑的拓跋氏消灭。
从慕容皝于336年建立的燕国到436年被北魏消灭,慕容氏也算风光了百年。
慕容氏建立的燕国:
前燕 (337-370)慕容皝 历3帝,34年,被前秦消灭。
后燕(384-407) 慕容垂 历7帝,23年,内乱亡国。
西燕(384-394)慕容泓 历7帝,10年,被后燕消灭。
南燕(398-410)慕容德 历2帝,11年,被东晋消灭。
北燕(407-436)慕容云 (后来被冯跋所杀,仍称燕国) 被北魏消灭。
要谈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得从燕国的起源说起。大体而言,燕国是西周立国诸侯,与天子同姓,在战国时代是七大战国中唯一的正宗八百年老诸侯,唯一的姬姓诸侯国。在战国历史中,燕国地位不高,对于下战国的影响仅限于合纵连横时是合纵的发仞之国,对于齐国则有被齐国灭国的恨,也有几乎亡齐的大功。齐燕之间的灭国与被灭国使齐燕双衰,为秦国统一天下减少了伤亡,加快了进程。
乐毅伐齐对国际格局的冲击,一言而概之就是齐国从三大强国(秦赵齐)中彻底退出。公元前284,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双方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齐军战败后,楚国背后插刀,把齐国国王田地处死,占领齐楚边界土地无数。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齐国后来虽复国成功,但元气大衰,并再也不与中原五国结盟抗秦,偏安一隅,最终被秦国轻易灭掉。
燕国地处幽燕,与中原各国来往很少,兵力最弱,哪个战国他都打不赢。于是燕国公室就想效仿秦国穆公称霸西戎之故事,不进中原而北上与东胡争地,东进开发辽东。燕国这一国策,让辽东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也让辽东成了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秦国统一天下后,在燕国辽东故地设置了辽东郡。
燕国兵弱军微,对于抗击东胡匈奴的战绩少之又少。春秋时,北狄、西戎、南蛮、东夷纷纷进入中原,攻城掠地,好不威风,华夏文明岌岌可危。及至齐国桓公姜小白继位后,联合天下诸夏,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与蛮族大于百余战才将他们赶出中原地区。那时晋国打匈奴,秦国打西戎,楚国打南蛮,燕国打林胡,齐国战东夷,燕国也是华夏文明的一根大柱。战国之世,燕国还是与匈奴和东胡交战,但是处于守势。
燕赵的关系在战国前中期并不好。原因有二,一是两国上层相互轻视。燕国认为赵国是暴发户,没有贵族气质。赵国立国之初燕国还帮助过赵国,但是赵国军队强大,总是欺负燕国,随时都想灭了燕国;赵国认为燕国八百年来无作为,空有天子血统,加上燕国时常偷袭赵国,让赵国烦不胜烦,想灭了燕国又多有不便。二是中山国在燕赵之间,两国都想独占,但两国相互牵制,却让中山国好几次复国,燕赵两国都没有得到啥便宜。
燕赵后期关系较好,原因有三:一是燕国在苏秦的劝说下放弃了偷袭赵国,加入合纵共同对抗秦国;而赵国则同意保护燕国不受匈奴及中山国的欺负,并抗起了抗秦的大任,为燕国减轻了压力。二是燕国灭齐过程中,赵国派兵协助了燕国,并在之前帮助燕国从齐国手中成功复国。三是赵国灭亡后,公子赵嘉在代地称王,与燕国组成抗秦同盟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