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鉴真东渡的故事,莉莉分可算切身体会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和威力了。

鉴真东渡的故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它因全民战“疫”而爆为热词鉴真东渡的故事,在无数场合被引用,其融慷慨激昂和大爱无疆为一体,让人看到关爱和担当,给人温暖和力量。

鉴真东渡的故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鉴真东渡的故事,本是一首同仇敌忾、英武慷慨的军队誓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秦风·无衣》的原文:

鉴真东渡的故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谁说我没有衣穿?我与你穿同样的战袍,若有召,我必回,赶紧整理十八般武器,与君王共赴战场同杀敌。

全诗三章,经典的国风范式,通过自问自答,表现出士兵将被召回应战的场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左传》中有所体现: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战国时期,吴军入侵楚国,楚国的君王前去央求秦国驰援,秦哀公为此作《无衣》鼓舞士气并毅然出师。

无论从诗意还是史实来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表现出一种挺身而出的英武。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也多次提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对《诗经·无衣》原有精神的忠实继承和发扬。

和平年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引申为救人于难的担当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博爱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们仍常常用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含义。

1.微观个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某一个困惑时,下面的评论是清一色的“+1”,你所面对的也是别人感同身受的,这样的认同,会让你心安许多。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个时刻你冲往了最前线,不经意回眸,发现全是众人关注和支持的目光,这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2.集体层面:不让一个人掉队

人人都处于集体当中,危难时刻的风雨同舟,危急时分的众志成城,也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表现。

疫情防控,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患者独自面对。地震中,我们绝不会置灾区人民于不顾。大火封山,我们不会放弃对每一个生物的搜救。贫困面前,我们一起下基层、出对策,想门路。

3.放眼全球:同呼吸共命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对饥荒饥民的援助,对局部战乱地区难民的接纳,对全球环境的共同治理,对逆历史潮流的声讨,全球一起在行动。这是无国界不分民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更是对全人类福祉的关注与博爱。

总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一首诗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呢,我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谁说我是一个人在战斗呢?我的身后有一群人、一个国、全人类。

我是诗经迷@莉莉分 ,这个回答您满意吗?不同意见欢迎讨论,谢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

一句诗来自日本此次捐赠之物,引发国人在困境中也眼前一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文化的魅力。

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许多事物的转化都离不开文化,这就是古人所说“文以化之”。

对于这句话的出处我无力去考证,但历史教科书里“鉴真东渡”的故事还是大略知道。我相信这句话与佛缘文化交流有关。

唐代的对外交流是十分活跃的。对外交流就包含了文化的交流。从字面上解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并不难。鉴真东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第六次才到达日本,在那里传授佛经,这是了不起的壮举。日本的僧人能留下这样的诗句也在情理之中,这符合佛教中的因缘。种善因,得善果。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一次提起这些话来,姑且可以看作是日本爱好和平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没有忘记历史上中日文化的友好交流,这是好事。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妄自菲薄,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努力培养起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的文化永远都会灿烂辉煌。

下面这首诗,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也应该算是一首唐代对外交流的杰作:

《哭晁卿衡》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得闻日本友人晁衡回祖国航海途中沉船并误传已溺死后而写下的一首诗。此诗虽因误传噩耗而作,但真实深挚地表达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表现了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全诗通过几个短促的镜头来寄托哀思,言辞颇多象征、隐喻,哀其人而不忍书其事,沉痛而不呆滞,结句尤其余韵悠长。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历史的发展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有强大的祖国,才有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