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抛开刘汉正统,光从谋略才智来看,曹操当属三国第一人,刘备虽能隐忍,但能力方面还是没有曹操出众。如果抛开刘备的中山靖王后人这个身份,还有那么多人追随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怕不尽然。刘备是否真的是刘家后人还不得知,但他的优势就是这个不得知,所以他说是谁的后人就是谁的后人。刘备一直不放弃的原因有一部分也就是有这一身份支撑。
曹操没有这一重身份,他的家世对他的帮助也不是特别大,唯一好处就是自己世家兄弟有非常多的将才,也算是重要的支持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读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大多数诸侯都是被曹操打败的,像袁术袁绍,吕布等人,他们当时都是顶尖的军阀势力,但还是没有打得过起兵时只有五百乡勇的曹操。这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领兵作战能力。
而曹操不仅作战能力突出,他在其他方面也是才华横溢,别人都想着当皇帝,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巩固发展,可以说是明智非常,这一举动使得非常多的人才投入他的麾下,毕竟一边是名义上的天子,一边是不明来历的刘家后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天子的,毕竟要留个好名声,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时势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被称为奸雄原因就在于他太聪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打了几年仗拥有了几十万军队,败尽北方强敌,但他的聪明不是用在匡扶汉室,所以只能用奸雄称他,这是自夸,也是对手对他的敬畏。
你们觉得曹操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曹操执行这个政策是在毛玠的建议下进行的,毛玠的原话是:
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董卓入京,诸侯并起,群雄割据,大家都没把汉献帝当回事,而是忙于争夺地盘,曹操发展起来自己的根据地以后,而对于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阐述了三点好处:
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
荀彧建议奉天子以令不沉,给出了三个有利的效果:
1、大顺
当时的汉朝天子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毕竟两汉有四百多年,汉献帝才是合法的天子,曹操主动迎奉天子,是得民心,老百信会认为曹操是仁义之人。
2、大略
通过迎奉天子,一方面可以令不臣,同时也可以令诸侯,天子在手,天下我有,私底下诸侯们怎么想,曹操管不着,但是面上的东西,你还是要遵从天子的命令的,这就让曹操有了政治的正确性。
3、大德
迎奉天子,在当时看来确实是一件有德行的事情,就连汉献帝被曹操接过来,都感动的落泪。
其实曹操通过迎奉天子,的确获得了很多好处,第一,可以利用天子之口,向各个诸侯发号施令,诸侯纵有千般不愿意,表面上也得听着。
其次通过天子可以招揽人才,因为有天子在,很多人才还是愿意过来的,这样曹操的实力就会增加,其他的诸侯实力就会减小。
第三,保证政治正确性,天子在手里,虽然事事要申报,但是还是曹操说了算,其他诸侯想打曹操的主意,还要掂量一下,曹操可以假天子之口,来说明自己的正义性,其他的诸侯可就差了一大截了。
之所以把曹操也称作汉贼,就是把曹操看作与董卓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形式上看,曹操与董卓的确相同,但根本而言,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说曹操成功,董卓失败,这个说法很不确切。如果董卓心眼再多点,不被王允利用吕布把他杀死,从董卓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很成功的。但这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抛开个人成败不说,看一下二者的区别吧。
第一,董卓入京之时,汉朝廷还是天下之主,中央政权还是完整存在的。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是专权跋扈,作恶多端,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废少帝立献帝,最后把少帝杀死,招致天人共怒。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献帝已经成为天下的弃主,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也不会有人去责备他。反倒是奉迎天子后,一些野心家趁机诋毁,并以讨伐曹操的名义,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收买人心。
曹操不奉迎天子,董承之辈没有能力废献帝立新君,献帝的生命恐怕是安全的,但起码的生活却没有着落。最大的可能就是河东太守张杨奉迎天子,但其势力太弱,并不能保障献帝的安全。最后的结局,献帝恐怕会落到袁绍手中。
如果献帝在袁绍手里,应该不会好于曹操。
第二,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董卓立献帝的目的,就是看一下大臣们的态度,他早晚会称帝的。
之所以天下诸侯一起讨伐董卓,不仅在于董卓作恶多端,而且天下还尊献帝为共主。
曹操奉迎天子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这时候曹操站出来,是忠义之举。而且曹操自始至终尊奉汉室,没有自立称帝。
虽然董卓也没有称帝,跟曹操还是不同。是由于董卓很快被杀,没有等到称帝的机会,否则,董卓恐怕就废掉献帝自立了。
朝代的世袭罔替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规律,没有一个腐败王朝的灭亡,就不可能有一个新王朝的诞生。不能因为曹魏代替了汉室,就诟病曹操,把曹操看作是董卓一类的逆臣贼子,这不公允。曹操奉迎天子,还是正能量的体现。
第三,董卓除了剪除异己,搜刮财富之外,对于朝政和社会无任何作为。
而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社会和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第四,“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而言,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但区别就在于号令天下做了何事。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刘表就没有参与。但刘表单骑赴任,坐镇荆州十几年,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对于朝廷和当地百姓来说,都是有益的。
但这并不能说明董卓此举,就对朝廷、社会做出了贡献。根本而言,董卓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即便他做了皇帝,也需要有人去替他镇守四方。
这也是曹操经常采用的套路,以天子的名义封赏天下,但都明白是个套路而已。曹操就以天子的名义拜刘备为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但刘备也并不买账。
地方诸侯出尔反尔,也是因为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无非都想借此扩充自己的实力罢了。
因此,董卓与曹操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从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在分裂国家来看,董卓的行为是邪恶的,曹操的行为是进步的,这或许是董卓与曹操根本不同所在。至于成功与失败,自有后人评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