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人物是写实的,对历史人物的记叙是真实的存在,而三国演义中,却增加了很多想象和虚构三国史。三国演义中,虚构最精彩的一部分可能是赤壁之战。这一战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到最高点,在此诸葛亮被封神。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舌战群儒、甘露寺、三个锦囊妙计等故事让人津津乐道,翻开三国志,诸葛亮都没有去过东吴,这故事怎么来的。
就计策方面而言三国史,在三国志中,曹操方面的荀彧郭嘉的表现是对于诸葛亮的。而在演义中,诸葛亮光彩夺目。
如果我们要发现历史的真实,就要看三国志,而真实却不够精彩三国史。这大概就是区别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是蜀国人,后蜀国灭亡到晋朝做官,编修历史。他对于故国蜀国还是留了很多笔墨。对于曹魏写的最多最详细。
三国演义中,却相反,把蜀国写的最多,还编出了五虎上将。随著历史的发展,千余年后,人物比加工,成为坊间谈资,也或许是寄托了家国情怀。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人物本身的价值也许显得更有意义了。例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扶危济困,而曹操虽然很有功劳和才能,但是历史更加不允许这样奸诈的人物出现,出现了一种民间的价值判断。而这些在三国志中也基本可以找到原型虽然有些夸张和扩大。
人们看三国演义轻松,是个完整的故事,而三国志文字比较散乱,不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但是看三国志,也可以看到陈寿所做的人物评价,可以借鉴。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却颇有意思,衔笔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所谓历史,在衔笔个人看来,无非两类,一为客观历史,二为主观历史——
客观历史:小到一碟一碗,大到宫室殿堂,这些实物被古人创造出来,古人的政治需要、审美水平、社会经济、工艺能力等等情况都凝聚其上,成为我们窥探历史的一扇窗口。
主观历史:记录以笔墨,相传以口耳,历史上的诸多事件,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衍化,一直留存至今。无论是“二十四史”、历朝“实录”之类的正史,或是各类古人笔记类的野史,又或是诗歌、文章、小说、词曲等文学艺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只不过这样的历史往往或语焉不详、或一鳞半爪、或颠倒是非,更多的则是带有记录者强烈的主观倾向,仿佛一个用笔墨和时间构建的巨大迷宫,一代代历史学人皓首穷经,也未必能真正还原尘封千年的真相。
这样来看的话,未免使人太过灰心,难道所有的文本历史都是不可信的吗?而现在网络中甚嚣尘上的“历史无用论”、“历史虚假论”仿佛更佐证了这个疑问。
作为一个从小读着历史书长大的业余爱好者,衔笔认为,历史的真相虽然难以考究,但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乐趣也正在于此——
以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而论:最初,我们可能只是沉迷于其中出众的人物、精彩的计谋;而当读过《三国志》后,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并没有“七擒七纵”,其作战的过程远没有如此曲折;随后,我们更近一步,在了解了蜀国的国力情况之后,我们似乎可以理解诸葛亮先平定南蛮的原因;而如果我们再去了解当时少数民族的历史,我们又能够发现这次南征给这些少数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压迫和苦难......
看,通过一层层的剥丝抽茧、史料对照,我们就可以一步步地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那个真相可能永远也触摸不到,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长——古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为借鉴;古人失败的教训,我们力图去避免,“以史为鉴”,意义莫过于此。
另外,对于那些不遗余力,认为阅读、学习这些“故纸堆”毫无用处的人,衔笔只想摘录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的序言如下:
衔笔书史原创首发于悟空问答,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