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都很耳熟能详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人才嘛就要表现自己,不然怎么出人头地呢!可后半部也有“毛遂自刎”的故事,所谓开了个好头,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尾,历史关于毛遂的死几乎没有提到,也许死的憋屈吧,也就不记载了。
毛遂只是赵国平原君门下一个很普通的门客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他当了三年的门客,平原君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毕竟平原君门客太多了,自己不缺钱,就当养个闲人罢了,谁会知道谁呢!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走时平原君挑选20名文武门客随自己同行,平原君挑来挑去,挑到了19人,仍然没有挑到毛遂,毛遂急眼了,眼看自己没戏,于是走出人群大声对平原君说,最后一个人一定是我!平原君笑了,你有什么才能啊,如果真的有才华,我早知道了。毛遂说自己就像布袋里的锥子,迟早会露出来。平原君被毛遂的勇气和执着打动了,也就让他随行。到了楚国,就是凭借毛遂三寸不烂之舌的嘴上功夫,把犹豫不决的楚王说的连连点头说是,楚王决定出兵救赵国,赵国终于安全了。毛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毛遂成了救国英雄,声名大燥。
也许老天总要考验一下人才,顺境你干的不错,来个逆境看你怎么办。毛遂自荐救赵国一年后,燕国派大将军栗腹大举进攻赵国,你毛遂不是很牛吗,我燕国就进攻,看你这次怎么办。让谁去抵抗燕军,此时的平原君对那些能征擅战的将军们视而不见,心中认定了毛遂,认为以毛遂的勇气一定能打败燕军,他力荐毛遂出任前敌总指挥。只是毛遂口才虽好,是一流的外交人才,可他不是打仗的料啊,斗嘴皮子他行,可打仗就不行了,不是他的专长啊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难道平原君不清楚吗,这是否是平原君有意推荐毛遂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这个就不清楚了。可毛遂自己应该也清楚,自己打仗肯定不行的,推辞也就是啦,他有毛遂自荐的勇气,难道就没有推辞的勇气吗?反正史书没有记载,结果毛遂就当了总指挥,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抽出佩剑,抹了脖子自刎而死。
人生变幻真的无常啊,短短一年就由人生巅峰走到末路,也真是让人感叹啊!人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认清自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能干的事,自己可以干,不能干的事,就要拒绝,如果硬来就要危害自己了!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精力有限,能专门精通一两件事就成功了,通才毕竟很少!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