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建文四年李景隆,朱棣的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建文帝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建文帝不准,反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
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李景隆,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朱棣发起的靖难一役以建文帝不知所终而告终。
历史上著名的“金川门之变”李景隆,李景隆是主谋。但,他不是朱棣的内应。虽然成为永乐帝的朱棣重赏了李景隆“默相事机之功”,但从骨子里瞧不起这一个草包。
李景隆
朱棣曾对诸将领谈论李景隆,说:“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这个被朱棣以纸上谈兵的赵括相比的李九江,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景隆。
方孝孺请斩李景隆,主要因为建文元年,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在老将耿炳文节节败退后,联名向建文帝保荐李景隆为大将军。李景隆听说朱棣外出,便率大军进围北平,却被不善战的朱高炽以万人拒战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李景隆围而不攻,最后被回师反击的燕王精锐打得落荒而逃。
李景隆信誓旦旦,要大败燕军,要活捉朱棣,以报皇上隆恩,但集结了六十万大军,在白沟河一战被朱棣打得“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
李景隆因统军无能,致使建文朝廷将能战的兵力悉数覆灭。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说:“景隆仅优文学,素未典兵,安可寄以干城之任?子澄误荐,建文误用,宜其丧师覆辙也……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
当初极力保举他挂帅的黄子澄更是悔青了肠子,和方孝孺连连上奏,要诛杀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