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的,原意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出自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成语入木三分:“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相传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成语入木三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于是成语入木三分,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例如:鲁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旧的“蒙童读物”对儿童毒害,为“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的儿童读物的创作,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同时他自己曾亲自搜集儿歌,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学小说。
问题:书法真的能做到入木三分吗?
入木三分在书法上指的笔画非常的有力量,这个典故大概出自于王羲之,说王羲之在木板上面写字,工匠在刻木板的时候,发现墨已经渗进木板三分了,三分大概就是一厘米,可见王羲之用笔力度之强劲。
这是一种比喻和夸张的用法,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墨汁渗进木头一厘米,那样对毛笔也不好,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用墨、用笔的扎实稳定。
书法上经常有这种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比如形容王羲之和李北海的书法叫:羲之如龙,北海如象;董其昌形容米芾书法叫:如狮子捉象,当以全力赴之。形容横的写法叫:横如千里阵云;形容竖画叫:万岁枯藤;形容点画叫:高山坠石等等。
事实上,只要你有一定的书法功夫,能把中锋用的很好,只要墨汁不是很稀的话,是能写出入木三分的感觉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晋朝王羲之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曾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王羲之曾从鹅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次,他到某道观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便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