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女将军,她战功显赫,崇祯皇帝曾经专门为她写了四首诗,来赞扬她的忠诚秦良玉历史简介。
古代讲求男尊女卑秦良玉历史简介,历朝历代的史官,在记录女性时,都把她们写在列女传中,来宣扬儒家的文化思想。而唯独秦良玉,却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女将军的身份,被单独列传写在了将相列传当中的巾帼英雄。
那么秦良玉历史简介,究竟她做了什么能让人如此钦佩呢?
1、五十弦翻塞外声
1574年,秦良玉出生于四川忠州。
她的父亲秦葵是由州县里保送国子监入读的岁贡生,也正是这段光荣的经历,让他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时常把自己对国家的感恩之情教导给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够成为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
秦家子女四人自小随父亲学习武技、兵略、阵法,秦良玉显露出的才能令自己的父亲秦葵大为震撼,感叹道:“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
秦良玉答道:“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好的家庭环境,自然能教养出优秀的儿女,秦家满门都是忠烈之士,为人钦佩!秦良玉很小的时候便有了领兵上阵、陷阵杀敌报效国家的心。明史是这样来评价她:饶胆智、善骑射、熟韬略、工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
秦良玉的性格,自然是不喜欢那些只会子曰的腐儒之辈的,所以从她到了适婚年龄开始,屡屡拒绝上门说亲的媒人。
爱情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到来,她18岁的时候,遇上了大她4岁的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很快他们结婚了。
遇上一位懂自己的人有多幸福?秦良玉是非常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她在嫁给马千乘三年期间,发现天下隐隐约约已经出现了动乱的迹象,她就对马千乘提出了建立一支精锐的川军“白杆兵”:“今天下多故,石砫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练兵为保境计。且男儿当立功万里,继先高祖新息侯家声,何区区固吾圉为?”
所谓白杆,是指以持白杆长枪为主的部队。白杆以白木为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
由于四川多山地,常规兵器不能很好发挥出军队战斗力,秦良玉就打造了这样一支灵活的特种部队。
(秦良玉和白杆枪)
2、了却君王天下事
战争的到来,比秦良玉想象中来得还要快,结局还要惨烈,但她没有屈服!
杨应龙领兵叛乱,秦良玉夫妻连破七寨,马千乘却惨遭太监邱乘云迫害
万历二十六年
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趁着明朝与倭寇交战,趁机联合七支生苗部落发动叛乱。他的打算是想以播州为本营,进攻成都,从而拥有两州之地自治。
贵州本土的力量眼看坚持不下去,万历二十七年,大明王朝终于腾出手来,打算一举歼灭杨应龙一伙。便下令原四川巡抚李化龙持尚方宝剑总领全局,八路大军共20万成合围趋势,平倭名将刘大刀刘珽从播州北部綦江直捣老巢。
马千乘领三千士兵响应朝廷号召,秦良玉也不甘示弱,率领500士兵负责粮草押运。
夫妻俩转眼已经在战场上厮杀了近一年了,杨应龙的败势十分明显,只是时间问题。李化龙终于松了一口气,军中的气氛也比往日松懈了几份,毕竟人都是凡胎肉骨,常年征战,身体早已疲惫不堪。
万历二十八年正月二日的傍晚,又到了军中开饭的时间,士兵们都踊跃着前往饭堂。哪曾想,营外却传来一阵厮杀声,原来是杨应龙的叛军打算趁士兵吃饭的时机,来一次夜袭。众军士乱作一团,这时,却有一支人数稀少却军容整齐的部队迅速集结,这支部队正是秦良玉的白杆军,在夫妻俩的反击下,来袭的敌军纷纷败下阵来。
第二天,秦良玉便趁着昨日敌军失败之后,士气低落的时机,连下七座大寨,为南川路战功第一,秦良玉在申报给朝廷的信息中却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功劳,她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女将军的名声却也在军中传开。
《明史》川贵总督王象乾疏言:“……八路皆三万为率,七路擒斩多者五六千,少者不下三四千,王[土]司中如冉御龙兵八千,擒斩不止八百,马千乘兵三千,擒斩八百七十五名颗,千乘之妻秦氏报效不支饷,兵五百,擒斩一百一十七名颗,而二家且口夺桑木、大滩等险关,意不言功,何其勇且顺也……”。
秦良玉和马千乘夫妻又过了十三年的幸福生活,马千乘却在一处矿脉的开采经营问题上,得罪了太监邱乘云,被其诬陷关在狱中,马千乘在狱中旧病复发没有及时医治,不幸去世。
(播州明代地形图)
秦良玉并没有因此怨恨朝廷,在后来的抗击后金的辽沈战役中,她率领的白杆军奋勇当先。
42岁的她,变卖自己的家产,筹集军粮,带着自己的哥哥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踏上了抗金的道路。
努尔哈赤此时,风头正盛,萨尔浒一役之后,明军惨败,各路援军都不敢直面秦军的锋芒。
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围困住了沈阳这个地方。总兵贺世贤、尤世功打算守城不出,静待援军。
援军也确实在从各处赶来,沈阳城内有明军七万,明辽阳总兵陈策率步兵2万,又奉集堡总兵李秉诚等带领骑兵3万来援。
但秦邦屏和秦民屏率领的数千援军赶来的时候,明军早已经被努尔哈赤大败,秦氏兄弟陷入了数万后金士兵的包围。秦邦屏为了掩护自己的兄弟秦民屏突围,率领白杆军奋勇杀敌,在杀死了数倍于己的后金军队之后,不幸战死,秦民屏重伤突围。
同年四月,秦良玉带着自己的儿子率领三千士兵镇守山海关,在山海关保卫战中,祥麟目中箭,尤拔矢逐贼,斩获如故,敌惊退,被军中誉为“赵子龙”、“小马超”。朝廷闻报,熹宗御赐“忠义可嘉”匾额,并赐良玉诰命夫人,进二品服。
(秦良玉画像)
秦良玉的一生尽忠报国,面对非议,她敢于直面批判,面对强敌,她敢于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明史》良玉上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累奏红崖墩诸捷。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如总兵李维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虽然有秦良玉这样出色的巾帼英雄,无奈大明已是日落西山,她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着华夏儿女一曲忠诚的战歌。
巾帼何须让须眉,将军未必是丈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