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文史笔者,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张婕妤。
“乱天下者张婕妤,太子也”,汉宣帝为什么不另立继承人?汉宣帝在位时,太子刘奭觉得汉宣帝刑罚太严苛,劝说汉宣帝要多以儒学治国,这与汉宣帝的以法家治国为主理念不同,因此汉宣帝说出了“乱天下者,太子也”这句话,可见他是不看好太子刘奭的治国能力。然而太子刘奭7岁被立,25岁顺利登帝位后,强盛的西汉随着汉宣帝死去轰然倒塌,国力随之陷入了颓废的长期下行。果然被汉宣帝言中。
这就令人很奇怪了张婕妤,既然汉宣帝不看好太子刘奭的治国能力,为啥不另立帝位继续人?
古剑情深,对原配妻子的感情,不肯另立太子太子刘奭是汉宣帝与结发妻子许平君皇后唯一孩子。汉宣帝以古剑情深让许平君成为皇后,但却被霍光妻暗中玩手段弄死了许皇后,太子刘奭就成了汉宣帝对许平君的念想。刘奭尊儒术,与汉宣帝的法家与儒家并行只是治国理念不同,太子刘奭未犯大错,根据立“嫡长子”的传统,汉宣帝没有废太子刘奭的理由。
太子多才多艺,为人仁厚,并大奸大恶之人刘奭即汉元帝,人品还是不错的,至少不担心他将国家大政方针胡搞一通。汉元帝上台后果然体恤百姓,生活节俭,力行仁政。
但汉宣帝给太子刘奭请的5个师傅都是儒学大师,天长日久的接受老师的教诲,尊儒就是自然结果,所以汉宣帝觉得刘奭尊儒的根源在于自己没选好老师,不能单纯只怪刘奭并改立太子。
废太子可能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太子可能会性命不保汉武帝因为内心深处存有换太子的想法,引发蛊惑之灾,徐汉宣帝外,太子、卫皇后家族全部死光,汉宣帝是直接受害者,对此汉宣帝是有心理阴影的。且前朝废太子大都落个早死的悲惨下场。他害怕刘奭如果太子地位不保,在汉宣帝死后性命不保。汉宣帝与太子刘奭之母许皇后有深厚感情基础,他不忍心他们唯一的孩子落下悲惨的命运,因此汉宣帝不另立继承人,就是怕太子刘奭被废后死得很惨,汉宣帝百年之后无脸见九泉之下的结发妻许皇后。
汉宣帝自身责任,刘奭多才艺,但治国才能偏弱汉宣帝之所以能在刘贺之后当上皇帝,成为一代名君,他的平民经历造就他拥有丰富的社会阅读,能忍别人之不能忍,这是他坐稳帝位清扫了霍氏集团的关键因素。然而他自己做上皇帝后,对与原配妻子唯一的孩子刘奭,却犯了天下大多数父母的通病,舍不得让刘奭吃苦,更舍不得儿子像当年自己那样在民间体验平民生活。
汉宣帝虽然在刘奭7岁时封他为太子,然而却没把他当位帝位接班人来培养,培养他为君的基本才能。且汉宣帝也如同大多数父亲一样希望娃多才多艺,让刘奭上了很多艺术兴趣班,刘奭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
但是刘奭的正经本领,即将来作为一国之君所要求的治国安邦本领,以及汉宣帝的法家理念这些看家本领均没传授给刘奭,更没令刘奭积极学习、实践家国政事;相反那些以享乐为主的音乐艺术倒是很精通。
艺术家有几个是雄伟英武男儿?娘娘腔倒是不少,因此刘奭为人柔懦也就很好理解了。这是汉宣帝培养儿子方向出了问题,根本责任在于汉宣帝。汉宣帝难免心里自责,而不另立继承人。
汉宣帝在太子人选上长期犹豫汉宣帝一直觉得另一个儿子淮阳王刘钦有法家理念符合他的理念,为人处事、聪明健硕“类已”,因此他在帝位接班人上长期在“类已”的淮阳王刘钦,与"不类已"的太子刘奭之间摇摆了很久。最终汉宣帝对许皇后的念想占了上风,刘奭太子地位得保,成了汉元帝。
总结:帝位继承人带上感情色彩,非明智之举以上四点就是汉宣帝不另立继承人的根本原因,他保全了太子刘奭帝位,以及对结发妻子的感情。但其在选择帝位继承人上带上浓厚个人感情,汉元帝之后,西汉陷入了漫长的下行趋势中,却非明智之举。
我是古诗词文心,一个喜欢写古诗词、文史故事的笔者,欢迎到我主页做客。
如果觉得文心写得好请给我点个赞,如果喜欢文心的文章就点个关吧。谢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