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作出具体的比较,单纯从个人的政治能力和水平上来看,水平都很高,但是时代背景却完全不同,所以反映在个人行为上的最终结果却完全不同。我个人认为,即或是孝庄太后,也难挽救大清王朝。具体表现有孝庄皇太后简介:
1.时代背景大不同孝庄皇太后简介。
孝庄太后在世的时候,如果按照大一统的观念来看,不管满族还是汉族,我们姑且论为一家,多半都是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斗争,所谓的内忧外患仅仅只是局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要取得思想上的大一统,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政治上的力量平衡,达到统一和平的目的,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也是艰难的孝庄皇太后简介。在当时,康熙帝国还是世界大国,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西方很多国家也还处在矛盾和混沌之中。
但是慈禧太后所处的时代就不同了,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英、法、德甚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和政治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俨然跃居世界列强之列,为了扩大殖民地范围,他们先是瓜分非洲,然后瞄准亚洲,瞄准中国,此时的满清政府还在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当科学与技术助推世界强国突飞猛进的时候,满清国的国民官员们还在捧着孔圣人的书籍夜郎自大(这里并非指责孔圣人的不是,而是指满清政府的官员们和决策者不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2.个人文化背景很雷同。不管是孝庄太后还是慈禧太后,都是满族人,所受到的教育除了满族有关的文化之外,就是汉族的孔孟之道,这样的文化背景两个人是非常雷同的,不仅仅两人的文化背景相同,就是全国上下,从皇帝到臣民也基本相同,因为这些文化是经历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而言,是有效和可行的,所以千百年来没有变化,即或是像朱元璋这样的草根皇帝上台后,都没有发现改变,而是愈演愈烈,高度集权和集中,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坚硬的堡垒,笼罩着整个中国大地,无法打破和粉碎。
我们都说康熙帝是千古一帝,那是因为在千“古”之中,而不是现代而言。古的含义说到底就是孔孟之道的思想禁锢,打明朝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过程来看,历届帝王们都非常反对打开国门,尤其是清王朝,除了一个广州办理对外贸易等等事务,清王朝的皇帝和官员们几乎把开通口岸实现通商看成是洪水猛兽,所以宁愿到处割地赔款,也不愿加强外交,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3.改良主义的基础十分单薄。当世界发生巨变的时候,一部分有见识的中国人也在探索改良之道,但是基础却非常单薄,一个康有为,仅仅百日维新,就各奔东西逃命去了,一部分朝廷大员如李鸿章、张之洞等,虽然希望通过洋务运动实现中国富强,但是骨子里却仍然是孔孟之道的奴隶,得不到根本的解放,一大批地主官僚阶级,连李鸿章等都不如,又怎么能指望他们来改革呢。改革就意味着革命,慈禧太后作为他们的代言人,就是死,也不会让改革革去他们的命。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结束了封建主义在中国几千年的统治,但是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革命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些都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如果孝庄太后在位,她同样是这些人的代表,集中皇权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难道她会有什么不同来将皇权革命,实行民主吗?万不可能嘛。
世界由治而乱,然后又由乱而治,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告诉我们,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命运的道路,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是一个靠千千万万有识之士不断学习,实践的流血流泪的过程才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条路,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要指望慈禧太后换成了孝庄太后就能救民于水火,那只是一个梁上梦而已。
孝庄太后是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彼时大明、蒙古、女真摩擦不断,势力不断增大的建州女真部不仅引起了大明的关注,也引起了草原上这些蒙古部落的关注。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宣布建国,国号后金,改元天命。这种行为肯定是大明所不能容忍的。后金和大明的战争只是时间问题。当两方面的势力发生冲突的时候,第三方势力的倾向往往会决定最终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努尔哈赤的认识无疑要比大明深刻。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死于他的舅舅兼堂姐夫阿台和明军的那次争斗中,而那次争斗之所以有后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第三方的尼堪外兰导致的。
为了避免先辈的悲剧,努尔哈赤向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抛出了橄榄枝,大力发展满蒙联姻,造成满蒙一家亲的局面。而离建州女真最近的蒙古科尔沁部更是成了努尔哈赤这场政治婚姻的重点对象。科尔沁部的首领就是布木布泰的爷爷莽古斯。
莽古斯不仅娶了满族女人为妾,还将自己的女儿也就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这一年是1614年,布木布泰两岁。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时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也嫁给了皇太极。姑姑哲哲是大福晋,她是侧福晋。
公元162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哲哲成了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成了西宫侧福晋。随着满蒙联姻政策的推进,皇太极后宫的蒙古女人越来越多了,包括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也成了皇太极的女人,而且是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在皇太极封的五大福晋中,布木布泰排第五位。
公元1643年9月,皇太极驾崩,这让很多人意外,也让很多人慌乱不安。因为皇太极在生前并没有指定由谁来承继自己的大位。此时,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支持他的是正黄、镶黄两旗,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支持他的是正白、镶白两旗,两派势均力敌。但最终在代善及索尼等人的公议下,产生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就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即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就是布木布泰。因为儿子成了皇帝,她自然就成了皇太后。
由于福临年幼,朝廷公议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即康熙帝。对于自己最爱的这个孙子,她这个皇太后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康熙帝后来曾多次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因此,康熙帝亲为祖母上徽号昭圣。每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个太后自称孝庄,那是死了以后的谥号,她此时应该自称是昭圣太皇太后。老分不清谥号,她是想告诉大家满族人没有文化吗?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一月,时年七十六岁的昭圣太皇太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死后谥号孝庄。这次可以自称孝庄了。
孝庄皇太后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波谲云诡的政治争斗,如果论及对历史的贡献,主要是体现在顺治、康熙两朝,孝庄作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对两朝帝王多有教诲、辅弼之功,对清初的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史料对孝庄太后的生平记载的并不是很多,倒是影视剧屡屡让这个出身蒙古的女人处下感情的纠葛之中。如以身劝降洪承畴,如委身下嫁多尔衮,虽为后世津津乐道,但只是传说,史家并无定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