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被围,明朝君臣不选择南迁,大致原因有五个熊文灿:
一熊文灿、北京有多次被围的经历,明朝君臣抱有侥幸心理
“天子守国门熊文灿,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虽然是后人总结的,但也是确实反映了明朝的史实。自从永历皇帝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就注定了国都离前线很近,北京自然是免不了遭受炮火威胁的。明英宗时期,鞑靼太师也先围过北京;崇祯时期,皇太极不但围过北京,还多次入关劫掠,深入到山东济南一带,然后在北京的眼皮底下慢吞吞的离开……
尽管北京多次遭遇战火威胁,但是北京依然岿然不动。一是北京城高墙厚,二是北京守备部队数量还是不少的,三是勤王之师来的及时。李自成围北京时,北京不是不能守,关键是勤王之师能否及时赶到,连李自成都有跟崇祯谈判要点好处就撤退的念头。所以,当时的崇祯和文武大臣,虽然士气低迷,惶恐不安,但是,心中仍抱着侥幸心理,向鸵鸟一样期待着北京城不要破!他们没料到的是,勤王之师不愿来北京,而防守北京的部队直接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
二、崇祯犹豫不决,有所顾虑
孙传庭身死潼关、洪承畴兵败降清后,大明王朝就再也没有人能挡住李自成了。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时,北京一带人心惶惶。崇祯迁都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北京守备力量的奔溃。要是在半道上遇上李自成军队,恐怕连一战之力都没有,这是崇祯的顾虑,也是大臣的担忧。选择待在北京的话,还有北京的城墙作为依靠,尚有一战之力。所以,不迁都也是稳定民心的需要。
当然,有个别大臣建议太子先退到南京,崇祯不同意,更多的是出于怕大臣思异。太子到了南京,崇祯皇帝的权力和威望必然会受到冲击。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也是派了太子李亨出京,后来太子称帝,玄宗这个皇帝就没人搭理了,后来还被软禁了。前车之鉴,崇祯皇帝不可能没有这样的顾虑。
三、逃跑迁都的责任过重,没人肯背
迁都会涉及到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那就是迁都的责任谁来背?土木堡之变,徐有贞提议南迁,差点就被拖出去砍了,还好于谦给他求情。即使他说出了当时绝大部分官员的心思,但是他从此以后受到别的官员道德鄙视,升迁无望,最后还是走了英宗的后门。徐有贞的事例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此时的崇祯想南迁逃跑,满朝文武也想跑路,关键是没人肯背负南迁的罪名,这罪名肯定是要记录史书的。文官们爱惜自己的羽毛,名声是不能有差的,要是建议南迁,自己最少也会落下个贪生怕死的名声,政治前途就没了。或许还会整天受人讥笑,说不定还会被砍掉脑袋,写入史书!当然,皇帝也可下令南迁,文官们开始就来个痛哭疾首,哀嚎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只要皇帝再坚持一下,大家就一起愉快的南迁了!反正我是劝阻过了,皇帝不听我也没办法,名声得到了!可是。皇帝不上套啊,凭什么名声由你们文官得到,罪名就得我背?要死大家就死在一起吧!于是,南迁的事大家都不想背责任,就耽误了!
四、迁都后会引起官员的权力之争
明朝有两大争,一是皇帝与文臣之争,这一争争得明孝宗以后的几代皇帝都不想上朝;另一争是文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这一争更为激烈,主要是在明世宗时期开始。臣子间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及,结党聚众,相互攻伐,对人不对事。对于北京城里的官员而言,是没有几个愿意迁都的,他们在北京经营多年,北京才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去了南京,因为朱棣“靖难之变”后南京的机构班子没变,也有六部,北京官员的权力必然会受到南京官员的冲击,甚至权力会大部分被南京官员取代,这是在北京官员眼里所不允许的。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断人官运,比杀人父母更甚!
五、出逃之后朝廷的威信就没了
迁都,大多意味着朝廷实力和控制力的减弱。在王朝兴起、兴盛之际,迁都的话,问题不大,像秦迁咸阳,孝文迁洛阳,元迁大都。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像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就直接引起王朝的内部叛乱。因战乱而迁都的往往都是偏安一隅或苟延残喘,如战国魏迁大梁,楚国七次迁都,南宋迁临安(杭州)!情况最糟的是隋炀帝的迁都,还没迁呢,全国造反的声势就越大,自己还在半路的江都就让部下给杀死了。
一旦抛弃国都选择出逃,再给地方下命令地方也就不怎么听话了!明朝对南方的掌控力度本来就有点弱,朝廷一旦南迁,朝廷的威信必然荡然无存,自然会被地方轻视。明朝的地方势力,出战不积极,但是拥兵自重还是特别喜欢干的。崇祯皇帝即使南迁,对地方的指挥也是比较有心无力的,最多,残存的大明王朝也只是偏安一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