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是指战国时代的后期五国攻秦,五大诸候国联合伐秦而不能胜吧?浅析有三个原因。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1:地理因素五国攻秦。秦国本土的地理极佳,是"形胜之地"八百里秦川被山带河,有利于阻敌于境外。而关中平原及川中盆地则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秦国的"耕、战"国策,使秦国具备以一抵多的实力。再加上有函谷关㧪守东部入囗易守难攻,而诸候攻不下函谷关也就不能对秦国构成致命的威胁!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2:兵员素质因素。以一群羊去攻击一头狮子五国攻秦,即便羊的数量远多于狮子也无济于事!而五国联军恰恰就是一群被骁勇善战的秦军打怕了、打残了的羊!让这些屡战而难以取得大胜的军队去与正处于崛起之势的秦军作战,胜算不大!

3:政治因素。五国虽然迫于形势而联合起来,以攻代守的对秦出击。但其实还是各怀鬼胎的,投机心态、自保心态充斥在"联军"里。他们各有各的打算!表面上联合,实际上还是一盘散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形成合力的五国联军又怎么敢与秦军决一死战呢?因此他们伐秦的行动,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综合上述:五国联军虽然兵多势众,但是却因为无法真正合作,也不能尽全力伐秦,所以注定无法成功。

上述浅析尚不全面,欢迎各位予以补充。

长平之战,使赵国精锐尽失,再无抵挡秦国之力, 但百年间的征战,秦国领土快速膨胀,仅秦昭襄王在位时期,长平之战便有二十万伤亡,之后的邯郸之战,秦国精锐三十万伤亡,加上其他战役总伤亡近七十万,而秦国的总人口数在六百万左右,使伤亡波及秦国所有家庭。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六国中,楚国是最有希望威胁秦国的诸侯,秦国夺取郢都,是楚国的仇恨和士气节点,加上当地民众对楚国依旧怀念,秦国驻兵也并不强大,楚国倾其精锐,夺回故土大有可为!

只要楚国牵制秦国主力,韩魏可借机夺回秦国所侵占的土地人口,将秦国重新堵在函谷关内,列国划分秦国土地可以获得极大的提升!

战国诸侯都并无压制性优势,如秦国惠武王过逝发生公子之乱,险些令秦国解体,所以,只要列国团结,趁秦国虚弱之际,反攻秦国胜算极大!

但楚国被秦国打怕,没有带头人的列国,继续割让城池土地,使秦国恢复在长平之战的损伤,只能说列国缺乏战略眼光,实在可悲!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能够成功,六国合纵抗秦失败的原因: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首先,五国伐齐是由燕国牵头的。当年由于燕易王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导致燕国大乱。齐宣王以讨伐子之的名义攻打燕国,并很快攻占燕国都城,齐宣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等于灭亡了燕国。后来,燕昭王在赵国帮助下复国,但燕国与齐国结下了深仇。燕昭王伐齐时,燕军志在灭齐,起到主力军作用,其它四国分别占领一部分土地,就不想再打了。只有燕国不肯罢休,一直占领了齐国70多座城。随意看似五国攻齐,其实只有燕国一家全力攻齐。而六国抗秦,六家各怀鬼胎,都想让其他国家出力,保存自己实力,结果或被秦军击败,或者无所作为。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五国攻秦:五国联军兵力达到百万,为何还是打不过区区的一个秦国?

其次,秦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诸侯合纵任凭多少大军都只能攻打函谷关,无法分兵,限制了人数优势的发挥。每到诸侯联合攻打函谷关,秦国只要守好函谷关大门,就可以静观诸侯各国发生内乱,被迫退兵。而齐国地处丘陵,背靠大海,虽然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但却没有函谷关那样独特的位置。乐毅带领五国,在击溃齐国主力后,命赵军进攻河间,让魏军转向东南,燕军直捣齐都,通过合理摆布兵力,充分发挥了各国的兵力优势,确保了取得最大战果。攻占临淄后,乐毅分五路大军,继续攻略齐地,仅半年就攻克了齐国70多座城。

第三,齐泯王好大喜功,在位期间征伐不断。将士们疲于征战,加上齐泯王不体恤士卒,以高压手段,逼迫将士作战,导致齐兵士气低落。特别是齐湣王灭掉宋国,虽然使齐国势力达到顶峰,但在战略上却威胁了韩、魏、楚,也遭到想染指宋国的秦、赵等国的嫉恨,齐国被彻底孤立,促成了五国伐齐。齐湣王迷信武力,六国伐秦时,秦国总是武力和外交两手爪,在武力抵抗的同时,积极采取外交分化的策略,但是从齐湣王执政期间,看不到他主动运用外交手段,参与大国博弈。

最后,五国伐齐和乐毅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分不开的。齐湣王既无秦国之险,又无乐毅之智,更是惹的天怒人怨,自然无法抵抗五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