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英国并没有“被德国赶上”:至一战前,英国工业总产值仍居世界第一,德国居第二;英国海军总吨位和主力舰吨位居世界第一,德国居第二,在科技方面,英国大多数领域领先于德国,并在一些领域有独创性成果;在海外金融秩序方面,英镑是当时的国际货币,而马克则连法郎的地位都不如,只和美元英国工业革命、卢布地位相若;在海外殖民扩张方面,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达到巅峰状态,德国则只有非洲的喀麦隆(一部)、多哥(一部)、纳米比亚、坦噶尼噶(今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和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两相比较可谓不成比例。简单说,尽管德国在统一后上升速度很快,但只是接近、而并未“赶上”英国,甚至不妨说差得还很远。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德国制造”是高品质和精密工业产品的象征,而在一战前这个词却是“新旧世界”一度公认的“劣质产品”代名词,这甚至让德国工业界引为奇耻大辱,也生动表明了一战前德国和英国“老大”间看似“只隔一层”,实际上却宛若天壤之隔的巨大实力和底蕴差距。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意识到德英之间差距是如此之大,德皇威廉二世才无法容忍俾斯麦“赶不上不妨慢慢来”的稳健发展战略,转而采取了不惜触发战争的冒险战略,并最终赌上国运、输了个精光。

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英国先发起的工业革命,但却被德国赶上了呢?

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英国先发起的工业革命,但却被德国赶上了呢?

其次,德国在短期内追赶速度的确很惊人,原因主要是“后发优势”和“力量集中”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英国先发起的工业革命,但却被德国赶上了呢?

所谓“后发优势”,指后起的德国可以少走弯路,跟着英国的经验下“模仿棋”,并绕开英国已经栽过的跟头英国工业革命。如在至关重要的海军发展方面,德国就越过多个耗子巨大、效果不佳的环节,直接进入“无畏舰时代”,并且拓展思路,将英式“重攻轻防”修正为“轻攻重防”,用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一支堪与英国一战的公海舰队,在纺织、机械制造等领域则直接模仿英国模式,在铁路发展、陆军建设方面更汲取英国之长并因地制宜,较英国模式有很大突破。和同时代资格较老的英国“追赶者”俄、法相比,这种“后发优势”一目了然。、

所谓“力量集中”,指德意志第二帝国较同期英国权力更集中,可以“专心办大事”而不必像英国那样受方方面面掣肘(副作用是一旦决策失误则很难纠偏),且德国在殖民领域也后起,虽然因此抢不到多少地盘,却也因祸得福地避免在海外分散力量(实际上还是有分散,比如东非和青岛的德国投资、驻军,一战中就损失得血本无归),而当时的英、法则不同程度在这方面有所不足,短时间内很容易被德国逼近(英国),甚至超越(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