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奇葩说主持人,大概受到了港台和韩国某些娱乐风潮的影响,中国娱乐圈的“阴柔之风”有点愈演愈烈的意思,甚至成为了某种社会流行的现象。
男子汉就像被剥了皮的橘子,柔柔嫩嫩的奇葩说主持人。没有半点荷尔蒙的味道。
个人感觉以小沈阳穿着裙子在春晚走进大众视野奇葩说主持人,“伪娘”愈演愈烈。紧跟其后的那些姓鹿的,姓肖的,姓蔡的,姓吴的,数不胜数。
白皙的皮肤奇葩说主持人,柔美绵软的声线,锅盖一样发型和精雕细琢的眼线。甚至口红耳环粉底液浓妆也都上阵。很多妖里妖气的小鲜肉长得比真正的姑娘还要妩媚。实在是应了那句“安能辨你是雄雌”。
他们很俊美奇葩说主持人,他们也只会俊美。在我个人眼里,他们像极了秦朝时期的嫪毐,却未必有人家的本事。
少年强则国强。个人追求个性是人家的自由。可如果我们整个社会的青年男性都去追求这种所谓的阴柔美,那恐怕要改成少年娘则国娘了。
娘炮的背后,是血性的丧失。可能我过于杞人忧天了,我中华好男儿要是血性丧失了,娘炮成为主流的话,离再一次东亚病夫的日子也不远了。
《奇葩说》第四季,每当罗振宇说话,吐槽他以及呼唤高晓松回来的弹幕就一条又一条——罗老师看了会撞墙吗?
《奇葩说》第四季之后,吐槽罗振宇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
百度“罗振宇+奇葩说”关键字,结果包括:罗振宇遭遇滑铁卢、罗振宇请你离开、罗振宇满嘴跑火车……微博上,罗振宇一讲话就快进的网友不在少数,最让罗老师伤心的评价莫过于:“我以前看奇葩说从不快进,自从有了罗振宇……”
那罗胖在《奇葩说》上的表现到底有多烂,才会招致如此评价?在“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美德”一集中,站在反方的罗振宇把向人借充电器后的客套话“给您添麻烦”上升为人类社会的协作,还抛出了“发行社交货币,就是给别人添个麻烦”的概念。苏有朋一语中的:今天的题目是“不应该添麻烦”,而不是“不应该建构人际关系或是求助”。
罗振宇有个特点,总爱引用一些名人、著作的名言、理论啥的。当他抛出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一脸蒙逼,心中一万个草泥马狂奔:“这他妈跟今天辩题一点不搭边啊?”
在“外卖小哥惹毛我,该不该投诉他”一集中,罗老师出口就引经据典:《人类的脏话史》中“脏话是人类社会的缓冲机制”,让人不明所以(蔡康永意味深长的皱眉);《论语》中“以直报怨”,这句原意为“以正直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的名言,被曲解为“要做等值的事情,是现代社会最基本原则”(孔老夫子说这话的时候,还不知道现代社会为何物);还有一本没有说名字的书里讲,快递小哥犯了错误公司是绝不会罚钱的,而是让他们在早会演个节目,当不罚钱不足以惩罚的时候,让小哥写检查——罗老师读的确定不是一本假书吗?去街头抓一个小哥问问都比读这样的书更有发言权。
但凡领袖或者导师,都擅长于把常识包装成晦涩难懂的概念,罗振宇也不例外。比如协作、U盘化生存。在封闭的环境中,这些概念还可以自圆其说。可在《奇葩说》上,罗振宇硬要在原本不相干的话题扯上自己创造的概念,辩论就会变为:抛概念+解释概念+生拉硬拽辩题。
有一种引经据典叫强行名人名言,有一种看《奇葩说》的方式叫罗振宇一开口就快进。如果罗振宇一无是处,他的粉丝是如何累积起来的?罗振宇在一部分人中的口碑不太好,这是事实。但如果罗振宇是以《奇葩说》第四季的表现出道,想必也不会有今天的影响力。
论个人的学识,罗振宇远比不上高晓松。但从做节目的角度,早期的《罗辑思维》足够良心。从2012年底上线,《罗辑思维》讲过岳飞、康有为、慈禧、李鸿章、胡适、汪精卫,也讲过南北战争、大英帝国、阿根廷、纳粹,涉猎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维度。
比如第2季第17期“胡适的百年孤独”,节目从胡适写了半本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讲到白话诗集《尝试集》,以及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以及国共两党领导人对胡适的态度。人人知道胡适的大名,但懂得胡适名不副实的不多。被誉为开山之作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水平远不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了证明《红楼梦》的“自叙说”,他千方百计地把曹雪芹年龄加大,让后面数十年间的研究者陷入两难之境。在描述胡适的真实水平上,《罗辑思维》比公知们高出了几个档次,后者只会把胡适捧成神。
纵观目前为止的三季奇葩说,在我看来罗老师是第一个完全跳脱奇葩们提供的角度把自己论点描述的全面合理还极具说服力的来宾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