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三公九卿制,系九品。国语《周.中》有:“外官不过九品。”之说,既是古代官职的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

三公九卿制:古代的九卿具体负责什么?

汉自中二千石到百石凡十六等,东汉分十三等三公九卿制。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北魏时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每品正、从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阶。唐、宋文職舆北魏同,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保留正、从品,无上、下阶,文武均同。

三公九卿制:古代的九卿具体负责什么?

九卿是我国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以少师三公九卿制、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三公九卿制:古代的九卿具体负责什么?

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勲、典客为大鸿臚、治粟内史为大司農。历代因之,也称九寺。

北齐改延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

明改宗政为宗人府,废卫尉、司农、太府,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衘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九卿。

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大僕寺、通政司、宗人府、鑾儀衛为九卿。

仅叙明清时“九卿”减略官责:如“六部”,是沿袭隨代设置的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的改革。又如“都察院”,是沿袭汉以后的“御史台”,专职監察彈劾官吏的官暑。於明洪武十三年改革,以都御史为长官,其次有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监察御史等。清因明制,置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另有史、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京都等各十五道监察御史。如“通政司”,全称通政使司,亦称银台。沿袭了宋、辽的通进司,原隶属门下省。明初只置察言司,洪武十年始置通政司。有通政史、副史、参议、经历知事等官。凡臣进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災異等事,録其事送所司办理,事重者得旨裁决。清承明制,权力较小,职掌收受各省提本,送内阁办理。该司于光绪二十八年废止。再如“大理寺”,系秦、汉时置的延尉,掌管刑辟。隨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沿至;清皆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的司法案件。从原始掌管刑狱之官暑,演变成封建时代的“最高法院”了。

(因历代“九卿”司职权责,大多已在前期相关内容中发表过,故不在此重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