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琦先生,程派名票夏同善、资深程派票友、机械专业高级工程师、票界名宿。
他们是京剧爱好者、他们是业余的京剧表演者,他们中有些人对京剧造诣精深夏同善。而更有许多人虽然在京剧界名声显赫,却又不愿显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群落:票友。
除了他母亲以外,夏邦琦他还有个舅舅,在北京那时候有个自己的舅舅,他等于是票友当中的戏包袱、都认识,连程先生都知道,他们都叫胡九爷胡九爷,他们兄妹两人就喜欢戏,他父亲虽然不赞成、也不反对,除了夏邦琦他要上台、或者有什么大家参加什么演出的时候,他也来夏同善。平常他也不大参加、也不反对。他母亲因为喜欢戏,她是唱老生的,接触的老生比较居多,所以他跟她一块儿外头去,接触了几个名票的老生他倒都见过,比如说程君谋、罗亮生、许良臣、他都见过,等到他念中学的时候,母亲也跟颖若馆主,盛家的颖若馆主、她们姐妹都喜欢京戏,他母亲算是她们的阿姨,年龄比较大一点,可以带着她们一块儿唱唱,因为那时候小姐出来唱戏,好像不太好,她年纪大,陪着一块儿唱,就请先生学,开始他母亲学的戏就是郭盛宇教的、郭老师,他后来也跟着郭先生学了一点戏,那还是初中的时代,跟母亲也在台上演过几次,人家的堂会、业余的节目、《武家坡》也唱过。小时候也没有什么鉴别能力,他念小学的时候,他母亲就在家里头、就平常给他说点,比如《女起解》、《文昭关》小的片断,那时候大概就差不多十岁的样子,在小学里头有时候她给他自己随便做一点小的行头、小的节目,就那么表演了,所以在小学就开始接触京戏。
幼年间通过种种渠道获得的京剧艺术熏陶诱发了票友们对京剧浓厚的兴趣,虽然产生兴趣的途径各有不同,但几乎都和这些票友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大多数的票友家庭衣食无忧,其中更不乏显宦巨贾。他的曾祖叫夏同善,就是给杨乃武平反的那个夏同善,也就是光绪皇帝的两个老师之一,还有一个老师就是翁同和(龢),那么他也很有机会他母亲、他的外公是当时的铁路大臣,他的两个闺女,一个就嫁在翁家、一个就嫁在夏家,他的阿姨就嫁给翁同和的后代,他的母亲就嫁给夏同善的后代,这么一个关系。他的外祖父做铁路大臣、他喜欢京戏,他的母亲是他最小的女儿,当时都是那些堂会的机会比较多,女孩子也不能出门,他的母亲就穿着男人的衣服跟着外公到处去看堂会,所以她的京戏是看会的听会的、不是学会的,从小就喜欢京戏。
那时候在上海好像票友大家还是请先生到家里来,比较流行、拜师傅的除了你要下海,一般都不会去拜师。他开始接触到一点程派的意思,他就觉得他自己好像唱程派最合适,他也最喜欢,那时候颖若馆主正好是周先生、周长华周先生在教,程先生撤演了以后、他在上海教戏,盛家她们姐妹也都是他的学生,颖若馆主是他的表姐,她也给他介绍,他也跟周长华先生开始学了,学了大概三年左右,那时候(李)蔷华老师、颖若馆主,他们三个是他比较得意的弟子,应该这么说,周先生开始是住在沈家他们家里头、后来又到蔷华家里头去住过,后来他搬出去自个儿住,反正这三个地方,夏邦琦都去学过戏,后来他有一阵子也到夏邦琦他家里来。比如周长华先生那就是每个月月资是多少,这么样来谈的,一般都是这样,别的老师也都是这样。要是另外演出、要把场什么的,那是另外的事。他们这几个程派的票友都是在家里自个儿学的,当然名师也不大容易求得到,靠机会看关系的,他就是颖若馆主介绍的,因为他们是表姐妹,所以他有这个机会学到。那时候他就跟最得意的,就是他有人赏识他,谁呢,就是李家载李老师,有一次也是在,那时候在国际饭店有一个秋贤集票房,整个大厅里面有个秋贤集、坐唱,坐唱呢就是每次都安排、报上也登出来谁演谁演,那趟他正好和有个申广震申老师、唱《骂殿》,他坐在椅子上,他们两人在唱,有一位先生就坐在旁边来了,坐在前边来了,从头听到尾,按道理说,不是演出不会听到尾,结果后来知道就是李家载,李家载就从此跟他成为莫逆之交,后来他就和他也演了一次《贺后骂殿》在中国大戏院。
夏邦琦先生进行的程派艺术的研究记录,可以与朱家溍先生记录梅派艺术相媲美,不同的是,朱家溍是作为隔行的武生票友来学习梅派旦角艺术,并加以记录;夏邦琦则本来就是一位资深程派票友。1983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郁钟馥郁老师,她的意思好像梅兰芳先生的、余叔岩先生的,都有唱腔集,程砚秋先生没有唱腔集,意思叫他出来一块儿搞一个程派的唱腔集,后来他就联合了郑大同、徐寿星、许锦文他们四个人就搞了一年、搞了这本唱腔集。由于是业余时间编纂,夏邦琦为了能和其他几位编纂保持联络,还颇费了一番脑筋、花了很大力气,他搞这本唱腔集、他也花了很多的力气,为什么,那时候他很忙,他不是搞工程的吗,也没有机会、四个人都不在一个地方,大家要是分工以后,怎么拿稿子、大家交换校对,只有他因为比较好、也容易走来走去的,回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自己不是搞外贸吗,他英文是行的、他日文不行,他就跟公司说,一方面根据工作需要我要去学日文,他就到同济大学去开班、参加他们的速成班,一年半的东西要一年念好,他就变成全班最老的学生,他因为到了同济,就可以看见郑大同,可以看见许锦文,结果他们就趁这个机会就拿稿子大家交换,所以这一年做得很累,1983年弄的,到1986年才出版,郑先生要看都没看到,这是一个遗憾。
由于夏邦琦等人编纂的这本《程砚秋唱腔集》全面、准确,出版以后,立刻受到欢迎,成为学习程派的重要参考资料,并很快销售一空。那么这本书出了以后,的确他自个儿也了了心愿,因为他母亲后来过世以后,他去北京去过几次,去见程先生程大师,他也知道他不能够往深一步地搞内行的唱戏的事儿,他当然很鼓励他夏邦琦,他说你虽然是搞技术的、搞工程的,但是你喜欢我的艺术,你要是搞下去的话,我希望你能坚持,所以这句话夏邦琦他一直记到现在,他当时都78岁了,他还搞,当时这次纪念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又来找他了,意思是他们文化部要出一些书,有关程先生的资料,有些程先生宝贵的东西能够保留下来,他算点名点到,因为他那本唱腔集重新再搞一搞,再补充一下、再整理一下,但是很抱歉,那时候几个一块儿以前搞的徐寿星、郑大同他们已经都仙逝了,许锦文老师也很忙,基本上就夏邦琦他承担下来,这个工作就承担下来,一个春节里头赶出来,因为那时候文化部有要求,就是那个纪念日的前头要出来,所以当时现在这本书又重新搞了一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