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较为英明的君主北周武帝。特别是在南北朝这个暴君、庸主倍出的时代,宇文邕的存在就显得更加耀眼了。
宇文邕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四儿子北周武帝,出生于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北魏高欢当权后,孝武帝与高欢不和,投奔了占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邕的父亲宇文泰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人。因孝武帝骄纵荒淫,与宇文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宇文泰让人毒死了孝武帝,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 宇文泰掌权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饬吏治,将辅政大臣分成六官,这也是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创立了最早的府兵制,宇文泰勤政爱民,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西魏也日益强盛。说到宇文邕的与众不同,可以从他即位后选择韬光养晦,一举铲除权臣宇文护,还有正式亲政后在治理国家上采取的一些措施说起。
铲除权臣宇文护北周武帝,正式亲政: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因为他的儿子年龄都很小。于是,他的侄子宇文护接替他的位置,执掌了大权。不久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退位,拥立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为帝,改国号为周。大权在握的宇文护虽不是皇帝,但却是北周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宇文觉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对宇文护也多有提防,感觉不妙的宇文护,立即将宇文觉废掉了,又改立宇文泰的另一个儿子宇文毓为帝,即北周明帝。明帝天资聪颖,同样也不甘心受制于人,对独揽大权的宇文护非常不满,宇文护见难以控制明帝,就暗中下毒,将明帝毒死。有过两次教训的宇文护,在第三次选立皇帝时,就想在宇文泰的儿子中挑一个笨一点的,就这样,寡言少语,木讷的宇文邕就被他选中了。
我很奇怪,宇文护实际上是北周的建立者。他也有能力废立皇帝,既然担心无法掌控新皇帝,为什么就没想自立呢?而是拥立了自己的堂弟,自己只是做个实际的掌权者。这一点和清朝的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立福临继位有点相似。
公元560年,宇文邕继位,史称周武帝。继位后,周武帝宇文邕充分展示了大智若愚的本事,在宇文护面前怎么看,怎么像个笨蛋,而且对宇文护言听计从,时刻维护宇文护的权威,宇文护也逐渐放松了对周武帝的警惕,认为自己这一次的人选是挑对了。而实际上,宇文邕时刻没忘为哥哥复仇,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在宇文邕的麻痺之下,宇文护已不再担心宇文邕会对自己不利。有一天,宇文邕和宇文护去探望太后,途中宇文邕对宇文护说,太后年岁大了,但是还是喜欢饮酒,担心对她身体不好,希望宇文护给太后念念《酒诰》,劝她注意身体,宇文护满口答应。到了太后宫中,宇文护就劝太后不要饮酒了,并认真的将《酒诰》念给太后听。趁宇文护不注意,宇文邕用玉笏从宇文护脑后将其砸倒,身边的宦官何泉也用刀砍杀宇文护,但因为过于紧张,砍了几刀都没有砍中要害。这时,藏在后边的,宇文邕的弟弟卫王宇文直见状,跑出来帮忙,终于将宇文护杀死。随后,宇文邕又将朝中宇文护一党全部处死。至此,周武帝宇文邕才算彻底亲政。宇文邕韬光养晦,终于将权臣宇文护杀死,夺回皇权一事,其行事风格和后来的康熙皇帝杀鳌拜很是相似。可见宇文邕是个颇有心机,能干大事的人。
宇文邕亲政以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他继位后,大力整饬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于朝中政事,他事必躬亲。宇文邕为人勤俭,平时他都是穿麻布粗衣,不喜奢华,禁止修建宫殿。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疾苦,针对国内佛教兴盛,广建寺院,僧人众多,已影响到朝政的情况,他采取了相对温和的禁佛举措,以增加国家收入,既补充了兵员,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宇文邕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在他的治理下,北周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国力激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宇文邕坚持亲自操练部队,多次对北方用兵,灭掉了北齐,并逐渐统一了北方地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没有实现统一全国的理想。但他为后来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很好的军事和经济基础。
再说说杨坚:杨坚的确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他建立的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他完成了宇文邕没有实现的统一全国的理想。并且完善了朝廷的各项制度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五省六部制。他还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杨坚本人勤俭爱民,常年粗衣素食。这些良好的习惯,杨坚和宇文邕也非常相似。可以说宇文邕和杨坚两人都是人中的翘楚,并不能说谁一定比谁强,宇文邕的遗憾是去世的早,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杨坚能够统一全国,也离不开宇文邕打下的基础。两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没有选一个好的接班人,政权很快就由盛转衰,被后来者取而代之。这也是两个强人共同的遗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