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一直有皇权被文官集团所制约明朝严嵩,感觉好像明朝皇帝无法十足的掌控文武百官,其实这样的认知是有一定的误区的,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牢牢的掌控手下百官外,嘉靖皇帝同样有这样的手段。
嘉靖皇帝拥有当时最全面的情报网络,当时的权臣严嵩在嘉靖皇帝眼里就如同棋子一般,嘉靖皇帝可以说拥有绝对的权利,只不过为了平衡朝中势力才独宠严嵩这位权臣,说白了严嵩就是嘉靖皇帝的棋子明朝严嵩。
可是让人很是疑惑不解明朝严嵩,当时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唯一的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之为敌?
首先我们要知道朱载垕只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与嘉靖皇帝在一些政务上又有着分歧,以至于嘉靖皇帝反感这位皇子。可是后来嘉靖皇帝接连失去两位太子,太子之位才落到了朱载垕身上。
当时嘉靖皇帝虽然独宠严嵩,可严嵩在嘉靖皇帝眼里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嘉靖皇帝利用严嵩父子敛财和制约那些忠义之臣。一个王朝不管清官也好还是污吏也罢只要一方得到绝对的优势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嘉靖皇帝深知此道,所以嘉靖皇帝用严嵩父子制衡那批忠义之臣。
当时以徐阶为代表的忠义之臣与裕王朱载垕成为一个阵营,严嵩父子与当时的太子属于一个阵营,嘉靖皇帝为了权衡各方势力采用亲近严嵩一派,毕竟当时严嵩党派对嘉靖皇帝用处要比徐阶一派要大。
虽然嘉靖皇帝相继失去两位太子之下,明面上依然宠爱严嵩,可是嘉靖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亲近的,也就是说对于朱载垕的亲情要大于严嵩的君臣之情。可是朱载垕后来被封为太子,徐阶等人可以说有了压制严嵩一派的实力,所以嘉靖皇帝亲近严嵩一派来压制徐阶等人。
严嵩既然能被嘉靖皇帝宠信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嘉靖皇帝的用意,在朱载垕成为太子之后依然选择与其对立,不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严嵩不与之对立,那么严嵩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另外在明朝时期,首辅有着拥立皇位的权利,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中也可以得知,嘉靖皇帝驾崩之后,严嵩可以说拥有了拥立藩王为帝的权利,当时严嵩可以联合其他藩王可与朱载垕一争高下,所以严嵩为了自保选择与裕王朱载垕对立到底。
通过以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严嵩明知道皇帝之位必定属于朱载垕,前期为了在嘉靖皇帝面前自保才与其对立,后来同样为了自保与朱载垕对立。
只能说严嵩从开始到最后都只不过是帝王之术的一枚棋子,包括徐阶等人也是,严嵩自然也是深知此道,无奈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身不由已而已。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明史》对严嵩的评价是:“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可谓是一针见血。个人觉得严嵩有三项绝技,一是贪赃枉法,二是排除异己,三是善写青词。我们就说说他这后两个“可取”之处。
排除异己:严嵩排除异己的方法非常隐秘巧妙,不像历代权臣那样直接去皇帝那诬告某官员的刁状,或者唆使党羽向皇帝上疏弹劾。这样一来,必然会担上“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的骂名。而严嵩恰恰相反,他利用嘉靖帝非常护己之短的缺点,捏造被陷害官员的言语,冲撞嘉靖帝,达到激怒皇帝,然后降罪被陷害官员的目的。由于严嵩牢牢掌握了嘉靖帝的这个缺点,他采用这个办法陷害官员总是屡试不爽。《明史》中是这样描述的:“(嘉靖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在严嵩当权时,官员谢瑜、叶经、童汉臣、赵锦、王宗茂、何维柏、王晔、陈垲、厉汝进、沈鍊、徐学诗、杨继盛、周鈇、吴时来、张翀、董传策等都因为弹劾严嵩或其子严世蕃,严嵩都采取上述手段对他们进行了报复,大多革职降级,有的还被置于死地。
善写青词:青词,既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一般为骈倆体,因为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故称“青词”。嘉靖帝因为迷信道教,常搞斋醮,许多能书写青词的大臣因此而得宠。严嵩在公元1505年中了进士后不久,就回到家乡江西潜心读书十余年。练就了一手极好的古文,诗词的工夫。当时以青词媚上的大臣不在少数,但唯有严嵩写的青词最合世宗胃口。
最后我想介绍一下《明史》中说的“惟一意媚上”,严嵩被命为礼部尚书后,暗中揣摩嘉靖帝喜好,总是表现出一副勤劳、谨慎的样子。他向嘉靖帝上疏道:“现在的大臣们,都是观望祸福,使皇上变得孤立而劳碌。”嘉靖帝看到非常高兴,更加认为他直而无私。又比如,嘉靖帝经常派太监去探查夏言(严嵩恩人,时任内阁首辅)和严嵩的举动,严嵩通过结交内廷的太监,总是事先做好准备,坐在家里认真写青词,而夏言却茫然不知,不是酣然大睡,就是饮酒作乐。这样一来,严嵩给嘉靖帝的印象更加正面。还有一次,嘉靖帝要封严嵩为上柱国,严嵩赶紧推辞,说道:“一个国家没有两个‘上’,人臣不应该称‘上’。”在封建社会,‘上’是臣民们对皇帝的代词,严嵩这样一来,更是深得嘉靖帝的宠信。由此可见,严嵩是一个欺君罔上的宵小之徒。嘉靖帝重用这样的奸臣管理国家,只会加速明朝的腐朽和增加百姓的负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