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唐书》和其他一些史料的说法秃发乌孤,吐蕃是古羌人西迁后和西藏原住民结合后而形成。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 未始与中国通秃发乌孤。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还有一种说法是,吐蕃是秃发乌孤所建立的鲜卑族政权南凉的遗民,秃发即是拓跋的另一种翻译。因为发和蕃的发音相近,后世子孙便以吐蕃自称。
现在考古发现,至少4000年前当地就有先民的文化活动了,大概到中国战国时期,吐蕃开始逐渐从原始部落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政权,其君主被称为“赞普”,在当地语中赞是指雄强,普意思是丈夫秃发乌孤。
但吐蕃真正统一西藏立国,是在其33任赞普,著名的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当时中原正是贞观之治下的唐朝,而且那时全球气候温暖,史载西藏地区夏天的气温和中原春天相当,因此可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人口迅速上升。
吐蕃巅峰时期,光青藏高原就拥有数百万人口,再加上之后占据的西域和北印度地区,人口估计有上千万,《新唐书》载吐蕃巅峰时“胜兵数十万”。而且吐蕃民风彪悍,极其好战,对战死者极其尊重,几代都战死会被尊称为甲门,而战败或者怯懦的人头上会被绑上狐尾以示侮辱,对人行礼要爬地上学狗叫,并鞠躬两次。
另外吐蕃因为引进了尼泊尔的锻造技术,尤其是后来又向唐朝学习,铠甲兵器质量极其精良。《新唐书》载:
其铠胃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甚至有史料记载当时阿拉伯向吐蕃大量进口铠甲兵器。
另外吐蕃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方法,若军中无粮,就会用劫掠的方式补充。且军法严苛,只有前队死光了,后队才会前进。
这导致了唐时的吐蕃非常的强大。
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的文化,因此向唐太宗求亲,迎娶了文成公主,并得到了大量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人才。那时候唐朝和吐蕃处于一段蜜月期,两国关系交好。大量汉族人进入西藏与当地人杂居融合,而西藏大量贵族子弟也来到长安求学。
但是在迎娶文成公主九年后,松赞干布暴毙,年仅34岁。一说为得瘟疫而亡,二说是因为其引入佛教,引起当地苯教仇视被刺杀。
松赞干布去世,再加上当时吐蕃国力强盛正处于扩张期,便逐渐和唐朝产生了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对安西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由于唐朝的强盛,吐蕃开始与当时东进的阿拉伯帝国联合,所以有记载当时俘虏士兵中有阿拉伯人的存在。
但是在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势力开始退出西域,吐蕃趁机入住。这时候西域就变成了阿拉伯和吐蕃两强相争,盟友变成了敌人。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吐蕃和阿拉伯三次大战的文章,不过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很多相关的历史也只是一笔带过,怀疑有夸大虚构的可能。
但是安史之乱后,李泌曾提出利用阿拉伯和吐蕃的世仇夹击吐蕃,说明即使没有大战,双方一直在西域存在着冲突。
和阿拉伯的对抗,无疑大大的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加上唐朝逐渐缓过劲来,取得了多次对吐蕃的胜利,使吐蕃迅速走向衰弱。
到了唐朝末年,全球气温开始下降,对吐蕃更是致命的打击,终于在869年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到了877年达到顶峰,吐蕃的王室、贵族、大小奴隶主,几乎被赶尽杀绝,吐蕃灭亡。而到了907年,唐朝也宣告了灭亡。
因为王室正统的灭绝,之后吐蕃地区和当时的中原一样进入了长期的混战当中,分裂成了无数的部落。
到了大概宋真宗时期,据说是吐蕃王朝末代赞普后裔的唃厮啰河湟地区重新建立吐蕃政权,因此历史上也称这个政权为唃厮啰。但实际上也只是青塘地区各部落势力名义上的领袖而已,远未统一整个西藏,更不能与唐朝时的吐蕃相比。
当时恰好是西夏崛起,对吐蕃形成致命的威胁,于是在宋仁宗时期,唃厮啰提出“联宋抗夏”的主战,开始亲近北宋,被封为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而《天龙八部》中的时间线大概是在其养孙阿里骨在位期间,当中的吐蕃指的应该就是唃厮啰,而当时唃厮啰几乎是完全依附于北宋才得以生存。所以小小的吐蕃国师来到中原是不可能这么嚣张,而且不久后,在宋哲宗时期,北宋收复河湟地区,公元1103年唃厮啰灭亡。
至于鸠摩智,则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不过可以看出金庸可能借鉴了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什,以及北宋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两人的名字。而鸠摩罗则是湿婆神的儿子,印度神话中的战神,在佛教中被称为韦驮天,是八部天龙中的天众之一,佛教护法。
金庸老先生,将其罗字改成智字,估计也正是暗喻其早年痴迷武学,追求世俗的虚名,却在武功尽失后,大彻大悟,最终成为一位具有大智慧的真正高僧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