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明朝纪纲。

明朝有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间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明朝纪纲。奇怪的是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我们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说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还有周文彬。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明朝纪纲:解缙,杨慎和渭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来。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敢称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永乐大典》的主编。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辅。

最后结局:得罪了永乐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里冻死了。

博览群书是个褒义词。有这么个牛人,他看了太多的书,以至于他获得了“明朝博览第一”的光荣称号,他叫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绩:官二代,他爹是杨廷和(大明首辅),后来得罪了嘉靖帝,被贬官,后来就博览群书了,72岁的善终。

文武双全:大明第一军师徐渭。配合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干挺了倭寇。

最大特点:能文能武。写字画画,出谋划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树。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学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树。在朝堂上,声望颇高。 今天不多说,只说说这个大明第一解缙。

解缙在明洪武年间是极受太祖朱元璋重视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编修了《永乐大典》。解缙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贪财,不擅权,还有才华。按理说这样的恩宠是不应该被朱棣杀得了。

提起明朝,大家最先想到的关键词肯定包括“锦衣卫”、“宦官”、“东厂”等特务机构,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特务机构最多、权势最大的时期。

锦衣卫是明初朱元璋设立的,在朱元璋诛杀大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看过《朱元璋》电视剧的对那一幕印象深刻,刘伯温在辞官归乡时,一路由锦衣卫跟随,一言不发,只在身后不远的地方跟着,刘伯温被弄得一路心惊胆战,心想是皇帝派人杀他,但是并没有,跟着他到了家门口,锦衣卫自动消失了,原来是皇帝为了震慑他。还有一个场景,是刘伯温看到锦衣卫的分布图,遍布天下,各个大臣身边都有,连他身边最忠实的奴仆都早已被吸纳为锦衣卫,一直负责监视他。

锦衣卫是名义上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但主要职责除负责皇帝的仪仗、保卫工作外,还有廷杖、侦察、监管、情报搜集等工作。由于锦衣卫直接听命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导致锦衣卫权势过大,迅速走向腐败,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明成祖朱棣时期,皇帝已经感觉到锦衣卫用起来不够顺手了,锦衣卫作为侍卫机构,是一个设立在宫外的“外官”体系中的机构,而朱棣更相信内官。于是他任命亲信宦官设立东厂,其权势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

而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妖狐案件,宪宗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以汪直为提督。西厂本来就是为皇帝刺探消息而成立的大内密探,但是这个汪直野心太大,什么案件他都要办,导致其权力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汪直这人急功近利,办了很多冤假错案,特别善于蛊惑皇帝,皇帝对他听之任之,但激起了朝中大臣的集体反对,设立5个月就被废除了,但是在汪直等奸臣的蛊惑下,1个月后皇帝又让重新开张了。

以上可见,锦衣卫、东厂、西厂,是明朝最著名的三大特务机构,卫是军事机构,锦衣卫是侍卫,厂是宦官机构,东厂、西厂首领及主要人员都是宦官。三大机构的职能相似,厂卫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明朝皇权的重要支柱。

西厂权力大于东厂,东厂权力大于锦衣卫。但是这三个却还不是明朝最恐怖、最有权势的机构。因为后面还又设立了一个内行厂!

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深受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在京师设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例,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内行厂的势力得来的。

关于内行厂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内行厂虽然权势最大,但存在的时间最短,后世记载较少。随着刘瑾,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仅存在五年,但也残害了不少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