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一定程度上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继续七年战争。
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六世一直没有子嗣,好不容易有一个女儿玛丽娅·特蕾西亚以后,他签发了国事诏书,宣布女性也有继承权,不过没有得到德意志诸侯们的广泛认可,加上特蕾西亚拒绝通过政治婚姻巩固王位,最后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
战争结果特蕾西亚继承了奥地利大公的位子,而她的丈夫则承其神圣罗马帝国帝位,但是却不得不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七年战争。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原本是特蕾西亚父亲查理六世的教子,并且多次得到查理六世的救助,腓特烈二世也曾经庄严宣誓会效忠特蕾西亚,最后却选择了背叛。
因此特蕾西亚在站稳脚跟以后,联合法国、俄国一起对普鲁士宣战,这就是七年战争。最终在胜利前夕,因为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突然去世,而继位的彼得三世选择和普鲁士联合,特蕾西亚不得不和普鲁士媾和,承认维持战前状态,将西里西亚交给普鲁士。
七年战争后,普鲁士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里仅次于奥地利的第二大国,为日后普鲁士的崛起、德国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奠定了之后欧洲格局的基础。
玛丽娅·特蕾西亚
七年战争,说是英法七年战争,实际上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的对立,堪称一战前的世界大战。而发起这场战争第一场战役的,又是德国人,不过那时还不叫德国,叫普鲁士,德国人还真是有世界大战的基因。引发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一块吸引人的“肥肉”——富饶的西里西亚。不过悲催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同为德意志日耳曼民族的奥地利和普鲁士被很不幸地分到了两个对立阵营中,二者同为了统一神圣罗马帝国进而成为欧洲列强大打出手……
当时的欧罗巴大地上,除了普奥这对冤家,其余各国的关系也并不和谐。英国觊觎法国的殖民地,企图垄断制海权;而法国也想吞并英国的领地——汉诺威,并保护自己的殖民地;俄罗斯则一心想抑制普鲁士的壮大,顺便扩张自己的领土。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其中英国针对法国及印第安发生在北美地区的战争称为法国——印第安战争,此是美国的通俗说法,以英国的两个主要敌人来命名的。普奥之间的战争则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这场战争造成约九十到一百四十万人死亡。这次战争对于十八世纪后期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造就了新的强国。
普鲁士的崛起
西里西亚原在奥地利的统治之下,持续了18世纪几乎整个40年代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使奥地利丧失了对它的统治权。抢到这块“肥肉”的是政治新星——普鲁士。普鲁士原来只是一个贫困的小邦,在腓特烈祖孙三人的经营下,渐渐脱颖而出。到了腓特烈二世时,普鲁士因为占领富庶的西里西亚,疆域与人口一举增加了百分之三十,成为崛起的新秀。
▲腓特烈二世
领土的丧失让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耿耿于怀,收复西里西亚、重振帝国雄风成为她最迫切的愿望。为争取更多的盟友,女王派出自己的外交大臣到欧洲各国斡旋。
▲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
战争还没打响之际,拉帮结派成了重头戏。在女王特使的纵横捭阖下,各国纷纷权衡利弊,重新寻找自己的小伙伴,不惜化宿敌为盟友,变盟友为新仇。英国看到了新兴普鲁士的希望,与其结为联盟;英国的老对头法国,则接过奥地利抛来的橄榄枝,两国尽弃前嫌,结成同盟;俄罗斯也不甘落后,抛弃老相好英国,加入到法奥联盟中......经过这次外交重组,欧洲形成以英普为一方,法、奥、俄为另一方的两大军事阵营,其它国家摩拳擦掌,纷纷选择自己中意的阵营加入。欧洲大陆硝烟弥漫,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先发制人
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最为强大的德意志国家早就因为西里西亚地区的控制权节下了梁子,这次的普鲁士决定在事态进一步恶化之前速战速决逼降奥地利,在法俄意识到出了情况之前摆平一切,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1756年8月29日,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先发制人,大举进攻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本土之间的萨克森,一个月之内占领首府德累斯顿,1756年10月1日,28,500普军背易北河向西列阵,迎战布劳恩(Browne)元帅的34,000奥军,爆发了七年战争的第一场战役,罗布西茨战役。这场战役普奥人员损失相当,但普军取得战略上的胜利,成功逼降了萨克森。接着,普军于1757年初南下大规模入侵奥地利的波希米亚,打算在法军和俄军增援前逼降奥地利。5月6日,普军向布拉格发起进攻,发生布拉格战役。奥军被迫退守城内。奥地利派道恩元帅解围,普军在科林战役中失利,并解除对布拉格包围,退回萨克森。此役之后,腓特烈已经不可能在法国和俄国参战之前迫降奥地利,战略上合围之势已成,速胜希望于是破灭。
陷入僵局
科林战役后,法国和俄国迅速介入,法奥俄联盟的部队东西南三线同时推进,夹击普鲁士,几乎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小小的普鲁士危在旦夕,腓特烈从布拉格撤军后,审时度势,选择其一路打击之。普法两军于11月间举行经典的罗斯巴赫会战,法军大败。普军在罗斯巴赫会战后,主力又由西东进,截击进入西里西亚的奥军,并于12月间举行全年度的最后一次大会战洛伊滕会战,取得全胜。
1758年1月,俄军占领东普鲁士,腓特烈率主力迎击,8月25日普军在奥德河畔措恩多夫击败俄军。1759年俄奥联军在奥德河会师,8月与普鲁士进行库勒斯道夫战役,普军被击败。同时英军在汉诺威击败法军,9月奥军占领德累斯顿,普军转入防御。此时联军内部发生矛盾给了普军喘息之机,1760年7月,普军在西里西亚以少胜多击败俄奥联军,8月普军在利格尼茨击败奥军,11月在托尔高战役中再次击败防守坚固阵地的奥军,普鲁士以巨大的代价保住了萨克森领地,得以恢复实力。
就在普鲁士苦苦支撑之时,它的盟友——英国,此时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政坛变故。在英国的议会大选中,一直主战并支持普鲁士的国务大臣老皮特被迫辞职,英国旋即停止对普鲁士的财政支持,这对于腓特烈二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普鲁士人也表示无法继续忍受战争,要求腓特烈作出让步。腓特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也许只有出现奇迹才能挽救他。
绝处逢生
历史有时候让人难以置信,幸运女神降临,奇迹竟然真的出现了!当战争进行到第六年时,俄军中将彼得·鲁缅采夫攻克了普鲁士要塞科尔贝格,普军再次陷入绝境,富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1762年1月,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去世,她的外甥彼得三世继位。而彼得三世恰恰是腓特烈二世的死忠粉,一上台便宣布结束与普鲁士的战争,继而归还俄军占领的全部普鲁士土地,撤回自己的部队,转而与普鲁士签订合约、结为同盟,瑞典也跟着退出战争。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的戏剧性事件,原本被拖入死角的腓特烈绝处逢生,又活了过来。这要放到现在,又可以出一篇论文——论粉丝的重要性。
▲彼得三世
尘埃落定
相比欧洲大陆,英、法在欧洲战场以外的争夺,也同样激烈。英国此次参与战争的真正意图,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抢夺海外的殖民地。法国为了抗击英国的海上攻势,并保卫自己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不得不殊死一搏。英法在冰雪两重天中(一边是冰天雪地的北美,一边是酷热难耐的印度),拉开战线。法国因为欧洲战场的拖累,在与英国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七年战争快要结束时,英国继占领全部法属加拿大和部分路易斯安娜、把法国势力彻底赶出加勒比海地区后,又将几乎整个印度半岛纳入到自己的殖民范围。
到1763年2月10日,英法终于坐下来签订《巴黎和约》,这一纸和约宣告结束了七年战争。经过这场18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英国成为最大赢家,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而法国的声望自由落体、直线下降,国王失去人民的支持,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普鲁士总算保住了“肥肉”西里西亚,更成就了一个堪称世界级军事家的军事天才——腓特烈二世,然而,普鲁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普鲁士境内一片焦土,房屋损毁严重,上百个城镇沦为废墟,18万普鲁士军人战死沙场,50万平民丧生。
这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一言不合就开战。今天与你结盟,明天也许又撕毁和约,甚至成为仇敌,所谓的盟友不过是取得各自利益的一幅伪善的面具。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大概是对七年战争那段历史最好的诠释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