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项羽坑杀秦军,曾安排蒙恬将军领兵30万北上,驱逐匈奴,同时修建万里长城来防止匈奴入侵,又派赵佗率领50万大军出征岭南。蒙恬的这30万部队和赵佗的50万部队都留在原地镇守。
秦始皇去世,秦二世继位,因为太过昏庸残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相互响应,没用几年的时间就攻下了大秦。那么,为何这80万人马始终没有离开过驻地,支援秦国呢项羽坑杀秦军?
秦国危在旦夕项羽坑杀秦军,有能力救国的人也不在少数,赵佗、章邯这些人都是有能力带兵作战了,但这80万大军却一直纹丝不动,是因为觉得秦国没有希望了,不想白白浪费人马吗?
其实不是,这80万大军按兵不动是因为那是秦始皇的旨意。秦始皇还在位时,秦国就发生过叛乱,而且叛军就在始皇帝眼皮底下。当时秦国大部分兵马都在外面镇守,叛军都快打到秦始皇眼皮底下了,他依然没有调动北方大军,而是让章邯用仅仅一个月时间将30万罪犯训练成军,出关中,抵御叛军。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命令这么多的部队必须原地驻扎,即使有事也不得调离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秦始皇对秦国军事政治体制的自信,秦始皇认为,不用调动大军一样可以很快解决叛乱;
第二、秦始皇曾经说过,如果因为中原内战而让匈奴入侵中原,生灵涂炭,那我即使统一中原、也愧对百姓,愧对祖先,所以秦始皇宁愿亡国也不愿让匈奴趁虚而入。
正因为始皇帝有这样的思想存在,才导致了秦国在灭国的时候,众多有威信的老臣拒绝调兵保国,他们始终遵循着始皇帝的遗愿,不让中华百姓受到异族骚扰。
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即使楚汉相争,中原内战,匈奴都不敢再进犯中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中原发生内乱而匈奴却没有南下入侵的历史时期。
正是因为有了老秦人的脊梁,才有了之后的大汉天下,当然这一切,也要归功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高瞻远瞩与民族情怀!
战国时代,秦楚两国的关系不算差,也不算好,各自为国家利益在结盟与反结盟。春秋时期,晋国西拒大秦,让秦国不能东出;南抗强楚,让楚国无法北上。晋国的强大让秦楚两国结盟,秦楚世代通婚,楚国被吴国攻灭后,秦国出兵协助楚国复国。战国时代,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秦国也落魄了,楚国一度追随其他国家想瓜分秦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再次强大,其锋芒之利,大魏国也要退避三舍。秦国强大了,自然要扩张,而扩张的最好选择自然是邻居,秦国的邻居就是三晋跟楚国。跟三晋相比,楚国地大物博,兵制落后,楚无大却弱,因此秦国喜欢对楚国用兵。秦楚两国争夺的地区包括商于、汉中、巴国、蜀国、黔中等地区,在争夺中秦国大获全胜。
国强必霸,秦国夺了楚国的外围势力后,进一步攻夺楚国的腹地。司马错夺楚国房陵、丹阳地区,白起夺楚国鄢郢地区,沉重打击了楚国。秦相蔡泽评价秦楚之战时说: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战国时代楚国对秦国的仇恨较深,毕竟夺地、杀军、囚君之仇难以忘却。
项羽对秦国的仇恨十分深,那不仅仅是因为秦国攻灭了楚国,更因为秦军斩杀了项羽的长辈,可谓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秦灭楚战争中,秦将王翦阵斩项羽的爷爷项燕;秦始皇巡视楚越地区时,又派出军队诛杀了许多准备造反的项氏族人。反秦战争中,秦将章邯阵斩项羽的叔父项梁,而项家军许多精锐皆没于秦军战阵。
项羽在巨鹿之战时,一战击溃大秦长城兵团,将王翦之孙王离斩杀,长城兵团全军覆没。章邯降楚后,项羽又将二十万秦军降卒坑杀,到了咸阳后屠城焚城,还大肆发掘秦陵。项羽对秦国的仇恨深入骨髓,他甚至不喜欢关中地区,将帝王之资的关中地区分封给三秦王和刘邦,自己回彭城当霸王。
发布评论